“5000年了啊”,韓中日大木匠相逢 - 土木
By Necoo
at 2012-10-27T22:25
at 2012-10-27T22:25
Table of Contents
http://chinese.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94398
“5000年了啊”,韓中日大木匠相逢
李英熙 記者 2012.10.27 08:19
老師是不說話的,徒弟們必須越過肩膀不斷觀察老師的手動作,來自學技術。日本的宮殿
木匠小川三夫(65歲)是跟曾是日本最好的木匠西岡常一老師學的木工。
“老師並不是詳細地教我們,而是靜靜地做給我們看。我還記得曾在窗戶上貼上老師的刨
花,我們便一直練習推刨,直到做出一樣的刨花為止。”
韓國跟中國和日本是共享悠久木建築曆史的領國。這三個國家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木建築技
術是通過負責建築全過程的大木匠流傳至今的。
10月24日,代表三國的大木匠們齊聚在京畿道水原的華城廣場前。當天在水原華城博物館
舉辦了特別策劃展“韓中日傳統木建築大木匠的世界”的開幕式,參加開幕式的有韓國的
申鷹秀(71歲)、中國的李永革(57歲)以及日本的小川三夫。
雖然三國木製建築的魅力廣為人知,但是三個國家的木匠們卻幾乎沒有直接見面的機會。
因此,當天主辦方將活動稱為“5000年來的相逢”也不算誇張。
大木匠申鷹秀表示“與在領國做相同事情的人見面真是感慨萬千”。小川三夫興奮地表示
道:“木建築從中國經過韓半島傳入日本,所以這兩個人可以稱得上是我的老師。”
◇以自豪感堅持走下來的木匠之路
三人的經曆很相似。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74號的持有人申大木匠在17歲的時候開始了木匠
之路。
他說:“當時按照老師(李光奎)畫的線,量好尺寸和角度鋸斷木頭,反復地推刨直到手
上磨出繭子的記憶仍曆曆在目。”在1975年水原華城長安門復原時他首次負責修復,之後
包攬了昌慶宮、景福宮、崇禮門等木製文化遺產的復原工程,引領了韓國傳統建築。
小川三夫在高中修學旅行時見到日本最悠久的木建築法隆寺五重塔後被它的美麗所吸引,
之後便下定決心去找法隆寺的宮木匠西岡常一。在1973年法隆寺三重塔的復原工程中他首
次擔任大木匠,現在帶領一家培養木建築專家的斑鳩町公司。
李永革從軍隊退役後懷著成為最好木匠的夢想,加入了當時匯集了最好技術人員的北京故
宮博物館。他從屬於負責紫禁城復原修理工程的“古建修繕中心”,並參與了包括太和殿
在內的皇極殿、欽安殿等的修繕復原工程。
他確實受到了老師們徹底的學徒式教育。“當時記錄老師們教誨的筆記本成了現在教後輩
們的教科書。大木匠真的很辛苦,但是我非常自豪自己觸摸的所有東西都是文化遺產,所
以我會把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必須保持木製建築的個性
雖然普通人看覺得很相似,但是實際上韓中日三國的木建築都有各自的個性。
韓國的建築重視與周圍自然的協調,然而中國建築追求壓倒周圍環境的美,日本建築的特
徵在於運用小部件的細膩。韓國和中國的木建築主要使用的是赤松,但是日本以扁柏樹為
主要材料。
李永革表示“在中國,宮殿的各個建築都定有等級,在復原工程中需要按照它的等級來使
用相應的樹木、瓦片和磚。去景福宮看過後發現韓國的宮殿殿閣也有一定的等級,但是好
像不像中國那樣嚴格。”另外,李永革還表示在中國建築中板瓦(凹進去的瓦)和凸瓦(
凸出來的瓦)的寬度相同,但降雨較多的韓國則不同,為了方便排水,板瓦很寬,這讓人
印象深刻。
小川三夫表示:“韓國建築有很多在石頭上竪柱子,我曾很好奇為什麽這樣。這次我知道
了,是因為跟玄武岩很多的日本不同,韓國有很多堅實的花崗岩,所以能做到這點。”
三個人都認同要延續東亞木建築的傳統木材是最重要的。“中國由於開采導致森林銳減,
所以從南亞、非洲等地進口赤松。努力保證木材質量是很有必要的。”(李永革)“最近
,韓中日三國都很難找到可用於建宮殿或寺院的大樹了。我建議想成為木匠的年輕人應該
首先關乎森林。”(小川三夫)
以這次見面為契機,他們約定以後每年輪流在三國相聚。申大木匠表示:“分享學習各自
的建築技術,能夠使亞洲的木建築文化更加豐富。”通過三位木匠使用的道具和親自做的
建築模型等來關注他們的建築世界的展示會將持續到明年1月30日。031-228-4209.
--
“5000年了啊”,韓中日大木匠相逢
李英熙 記者 2012.10.27 08:19
老師是不說話的,徒弟們必須越過肩膀不斷觀察老師的手動作,來自學技術。日本的宮殿
木匠小川三夫(65歲)是跟曾是日本最好的木匠西岡常一老師學的木工。
“老師並不是詳細地教我們,而是靜靜地做給我們看。我還記得曾在窗戶上貼上老師的刨
花,我們便一直練習推刨,直到做出一樣的刨花為止。”
韓國跟中國和日本是共享悠久木建築曆史的領國。這三個國家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木建築技
術是通過負責建築全過程的大木匠流傳至今的。
10月24日,代表三國的大木匠們齊聚在京畿道水原的華城廣場前。當天在水原華城博物館
舉辦了特別策劃展“韓中日傳統木建築大木匠的世界”的開幕式,參加開幕式的有韓國的
申鷹秀(71歲)、中國的李永革(57歲)以及日本的小川三夫。
雖然三國木製建築的魅力廣為人知,但是三個國家的木匠們卻幾乎沒有直接見面的機會。
因此,當天主辦方將活動稱為“5000年來的相逢”也不算誇張。
大木匠申鷹秀表示“與在領國做相同事情的人見面真是感慨萬千”。小川三夫興奮地表示
道:“木建築從中國經過韓半島傳入日本,所以這兩個人可以稱得上是我的老師。”
◇以自豪感堅持走下來的木匠之路
三人的經曆很相似。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74號的持有人申大木匠在17歲的時候開始了木匠
之路。
他說:“當時按照老師(李光奎)畫的線,量好尺寸和角度鋸斷木頭,反復地推刨直到手
上磨出繭子的記憶仍曆曆在目。”在1975年水原華城長安門復原時他首次負責修復,之後
包攬了昌慶宮、景福宮、崇禮門等木製文化遺產的復原工程,引領了韓國傳統建築。
小川三夫在高中修學旅行時見到日本最悠久的木建築法隆寺五重塔後被它的美麗所吸引,
之後便下定決心去找法隆寺的宮木匠西岡常一。在1973年法隆寺三重塔的復原工程中他首
次擔任大木匠,現在帶領一家培養木建築專家的斑鳩町公司。
李永革從軍隊退役後懷著成為最好木匠的夢想,加入了當時匯集了最好技術人員的北京故
宮博物館。他從屬於負責紫禁城復原修理工程的“古建修繕中心”,並參與了包括太和殿
在內的皇極殿、欽安殿等的修繕復原工程。
他確實受到了老師們徹底的學徒式教育。“當時記錄老師們教誨的筆記本成了現在教後輩
們的教科書。大木匠真的很辛苦,但是我非常自豪自己觸摸的所有東西都是文化遺產,所
以我會把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必須保持木製建築的個性
雖然普通人看覺得很相似,但是實際上韓中日三國的木建築都有各自的個性。
韓國的建築重視與周圍自然的協調,然而中國建築追求壓倒周圍環境的美,日本建築的特
徵在於運用小部件的細膩。韓國和中國的木建築主要使用的是赤松,但是日本以扁柏樹為
主要材料。
李永革表示“在中國,宮殿的各個建築都定有等級,在復原工程中需要按照它的等級來使
用相應的樹木、瓦片和磚。去景福宮看過後發現韓國的宮殿殿閣也有一定的等級,但是好
像不像中國那樣嚴格。”另外,李永革還表示在中國建築中板瓦(凹進去的瓦)和凸瓦(
凸出來的瓦)的寬度相同,但降雨較多的韓國則不同,為了方便排水,板瓦很寬,這讓人
印象深刻。
小川三夫表示:“韓國建築有很多在石頭上竪柱子,我曾很好奇為什麽這樣。這次我知道
了,是因為跟玄武岩很多的日本不同,韓國有很多堅實的花崗岩,所以能做到這點。”
三個人都認同要延續東亞木建築的傳統木材是最重要的。“中國由於開采導致森林銳減,
所以從南亞、非洲等地進口赤松。努力保證木材質量是很有必要的。”(李永革)“最近
,韓中日三國都很難找到可用於建宮殿或寺院的大樹了。我建議想成為木匠的年輕人應該
首先關乎森林。”(小川三夫)
以這次見面為契機,他們約定以後每年輪流在三國相聚。申大木匠表示:“分享學習各自
的建築技術,能夠使亞洲的木建築文化更加豐富。”通過三位木匠使用的道具和親自做的
建築模型等來關注他們的建築世界的展示會將持續到明年1月30日。031-228-4209.
--
Tags:
土木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水泥粉刷牆膨共~~
By Zenobia
at 2012-10-27T15:36
at 2012-10-27T15:36
水泥粉刷牆膨共~~
By Queena
at 2012-10-27T14:22
at 2012-10-27T14:22
100年度實力試題解析
By Valerie
at 2012-10-26T08:11
at 2012-10-26T08:11
中興工程顧問
By Lauren
at 2012-10-26T07:33
at 2012-10-26T07:33
都會工程技術顧問
By Ursula
at 2012-10-26T00:21
at 2012-10-26T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