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最後一搏?還是走到了盡頭? - 工程師

By Kyle
at 2017-12-07T14:00
at 2017-12-07T14:00
Table of Contents
[情報] VR的最後一搏?還是走到了盡頭?
http://bit.ly/2BLKKyM
為了搶奪2017年底耶誕旺季的商機,VR廠商紛紛採取削價模式爭取消費者青睞。畢竟,虛
擬實境未能達到其當初期待的目的---獲得主流消費者的青睞。
基本上,製造一台VR頭戴式裝置的成本相當昂貴。如果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搭配
PlayStation遊戲機或高階PC,用戶戴上VR裝置時,勢必會感覺到更強烈的暈眩與噁心。
即使現在被玩家認為最好的VR裝置是臉書Oculus Rift,已經從原本800美元(頭戴裝置與
控制器)降至400美元。目前宏達電Vive的套餐價格從幾個月前的800美元也降至600美元
以下。同時,索尼的PlayStation VR也已經從500美元降到400美元。這似乎只是一個開始
。
最新版本的微軟Windows 10軟體(Fall Creator's Update)包含讓硬體夥伴廠商可以使
用混合實境平台的工具,預計其產品價格約在300至400美元之間。這讓宏碁、華碩、戴爾
、惠普、聯想和三星都磨刀霍霍。
Oculus VR也不甘示弱,宣布將在2018年推出一款只有200美元的獨立式Oculus Go頭戴式
裝置。臉書相當樂觀地預測Oculus Go可能會吸引10億用戶採用。同一時間,宏達電也宣
佈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一款名為Vive Focus的類似獨立式VR頭戴式裝置。
Oculus Go和Vive Focus透過這幾年在智慧型手機砸下的基礎,將系統處理器,以及微型
陀螺儀和運動傳感器都整合在其中。即便如此,其依舊必須作一些妥協,包含採用液晶面
板而非OLED,甚至採用高通的Snapdragon系列處理器而不是英特爾處理器,這會對於影像
出現更多滯延與殘留,且影像處理大打折扣。
蘋果對於VR一直保持著超然的態度。庫克甚至表示,顯示技術還不足以提供令人滿意的虛
擬實境體驗,所以其偏好擴增實境。在過去的幾年中,蘋果還收購了一批AR的新創公司,
且預計在一至兩年內推出一款AR頭戴式裝置或眼鏡。微軟顯然是在思考類似的問題,因此
將HoloLens放在長期戰略產品項目。
現今開始有分析師將VR的崛起與十年前風靡一時的3D電視聯想在一起。因為這兩種技術,
都是關於如果改變人們觀看的模式,且以沉浸式體驗為主。但是兩者都缺乏令人信服的內
容,且都會引起噁心和頭痛。
如果最終在五年以後,以不妥協體驗之下,讓產品價格降至消費者可接納的水準,可能為
時已晚,因為其他技術會前仆後繼的推出,讓消費者不再嚮往VR,就如同3D電視現在的下
場一樣。
--
http://bit.ly/2BLKKyM
為了搶奪2017年底耶誕旺季的商機,VR廠商紛紛採取削價模式爭取消費者青睞。畢竟,虛
擬實境未能達到其當初期待的目的---獲得主流消費者的青睞。
基本上,製造一台VR頭戴式裝置的成本相當昂貴。如果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搭配
PlayStation遊戲機或高階PC,用戶戴上VR裝置時,勢必會感覺到更強烈的暈眩與噁心。
即使現在被玩家認為最好的VR裝置是臉書Oculus Rift,已經從原本800美元(頭戴裝置與
控制器)降至400美元。目前宏達電Vive的套餐價格從幾個月前的800美元也降至600美元
以下。同時,索尼的PlayStation VR也已經從500美元降到400美元。這似乎只是一個開始
。
最新版本的微軟Windows 10軟體(Fall Creator's Update)包含讓硬體夥伴廠商可以使
用混合實境平台的工具,預計其產品價格約在300至400美元之間。這讓宏碁、華碩、戴爾
、惠普、聯想和三星都磨刀霍霍。
Oculus VR也不甘示弱,宣布將在2018年推出一款只有200美元的獨立式Oculus Go頭戴式
裝置。臉書相當樂觀地預測Oculus Go可能會吸引10億用戶採用。同一時間,宏達電也宣
佈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一款名為Vive Focus的類似獨立式VR頭戴式裝置。
Oculus Go和Vive Focus透過這幾年在智慧型手機砸下的基礎,將系統處理器,以及微型
陀螺儀和運動傳感器都整合在其中。即便如此,其依舊必須作一些妥協,包含採用液晶面
板而非OLED,甚至採用高通的Snapdragon系列處理器而不是英特爾處理器,這會對於影像
出現更多滯延與殘留,且影像處理大打折扣。
蘋果對於VR一直保持著超然的態度。庫克甚至表示,顯示技術還不足以提供令人滿意的虛
擬實境體驗,所以其偏好擴增實境。在過去的幾年中,蘋果還收購了一批AR的新創公司,
且預計在一至兩年內推出一款AR頭戴式裝置或眼鏡。微軟顯然是在思考類似的問題,因此
將HoloLens放在長期戰略產品項目。
現今開始有分析師將VR的崛起與十年前風靡一時的3D電視聯想在一起。因為這兩種技術,
都是關於如果改變人們觀看的模式,且以沉浸式體驗為主。但是兩者都缺乏令人信服的內
容,且都會引起噁心和頭痛。
如果最終在五年以後,以不妥協體驗之下,讓產品價格降至消費者可接納的水準,可能為
時已晚,因為其他技術會前仆後繼的推出,讓消費者不再嚮往VR,就如同3D電視現在的下
場一樣。
--
Tags:
工程師
All Comments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12-09T09:29
at 2017-12-09T09:29

By Robert
at 2017-12-09T22:16
at 2017-12-09T22:16

By Hamiltion
at 2017-12-14T04:52
at 2017-12-14T04:52

By Edwina
at 2017-12-17T01:24
at 2017-12-17T01:24

By Jacob
at 2017-12-21T17:45
at 2017-12-21T17:45

By Elvira
at 2017-12-24T11:55
at 2017-12-24T11:55

By Odelette
at 2017-12-29T02:08
at 2017-12-29T02:08

By Callum
at 2018-01-02T01:04
at 2018-01-02T01:04

By Noah
at 2018-01-05T23:51
at 2018-01-05T23:51

By Harry
at 2018-01-06T22:20
at 2018-01-06T22:20

By Caroline
at 2018-01-08T11:23
at 2018-01-08T11:23

By Callum
at 2018-01-11T18:01
at 2018-01-11T18:01

By Erin
at 2018-01-16T02:42
at 2018-01-16T02:42

By Wallis
at 2018-01-20T20:40
at 2018-01-20T20:40

By Ida
at 2018-01-22T02:21
at 2018-01-22T02:21

By Michael
at 2018-01-23T15:08
at 2018-01-23T15:08

By Edith
at 2018-01-27T19:54
at 2018-01-27T19:54

By Susan
at 2018-01-28T05:38
at 2018-01-28T05:38

By Steve
at 2018-01-29T07:15
at 2018-01-29T07:1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8-02-02T11:58
at 2018-02-02T11:58

By Dora
at 2018-02-06T15:41
at 2018-02-06T15:41

By Sandy
at 2018-02-07T07:19
at 2018-02-07T07:19

By Hazel
at 2018-02-08T21:44
at 2018-02-08T21:44

By Irma
at 2018-02-09T22:32
at 2018-02-09T22:32

By Queena
at 2018-02-11T09:38
at 2018-02-11T09:38

By Kristin
at 2018-02-11T12:13
at 2018-02-11T12:13

By Cara
at 2018-02-16T10:28
at 2018-02-16T10:28

By Andrew
at 2018-02-16T14:06
at 2018-02-16T14:06

By Doris
at 2018-02-16T23:07
at 2018-02-16T23:07

By Xanthe
at 2018-02-18T18:49
at 2018-02-18T18:49

By Lydia
at 2018-02-19T17:34
at 2018-02-19T17:34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2-20T15:54
at 2018-02-20T15:54

By Elma
at 2018-02-23T15:18
at 2018-02-23T15:18

By Suhail Hany
at 2018-02-26T18:21
at 2018-02-26T18:21

By Enid
at 2018-03-01T21:00
at 2018-03-01T21:00

By Victoria
at 2018-03-02T10:45
at 2018-03-02T10:45

By Ivy
at 2018-03-04T02:55
at 2018-03-04T02:55

By Lily
at 2018-03-04T10:59
at 2018-03-04T10:59

By Lily
at 2018-03-08T14:46
at 2018-03-08T14:46

By Belly
at 2018-03-09T18:26
at 2018-03-09T18:26

By Eartha
at 2018-03-13T10:29
at 2018-03-13T10:29

By Leila
at 2018-03-13T15:06
at 2018-03-13T15:06

By Ingrid
at 2018-03-15T01:47
at 2018-03-15T01:47

By Elvira
at 2018-03-19T10:08
at 2018-03-19T10:08

By Daniel
at 2018-03-22T07:22
at 2018-03-22T07:22

By Ophelia
at 2018-03-22T11:31
at 2018-03-22T11:31

By Kumar
at 2018-03-23T07:49
at 2018-03-23T07:49

By David
at 2018-03-27T04:52
at 2018-03-27T04:52

By Kumar
at 2018-03-28T23:20
at 2018-03-28T23:20

By Linda
at 2018-03-31T15:34
at 2018-03-31T15:34
Related Posts
中華電信APP工程師薪資?

By Adele
at 2017-12-07T13:09
at 2017-12-07T13:09
穩懋-故障分析工程師

By Ida
at 2017-12-07T12:51
at 2017-12-07T12:51
恩智浦V.S上銀 實習生

By Odelette
at 2017-12-07T11:38
at 2017-12-07T11:38
Google人工智慧寫了一個圖形辨識軟體

By Dorothy
at 2017-12-07T11:30
at 2017-12-07T11:30
桃園某科技公司傍晚大火 消防隊搶救撲滅

By Kelly
at 2017-12-07T09:56
at 2017-12-07T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