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變我不變!校園防霸凌策略的老把戲 - 社工
By Zanna
at 2011-01-12T13:58
at 2011-01-12T13:58
Table of Contents
本篇文章同時發表於《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之網路平台
受版主邀請貼於此
網址內除原文外還有一些討論,歡迎各位社工夥伴一起加入
網址:
http://ppt.cc/fTcX
暴力無所不在
近來霸凌事件吵得沸沸揚揚,在不少人感嘆「這社會漸漸病了」之時,我淡然地認為
,不過是剛好最近發生一堆事、記者和鄉民們拼了命的蒐集資訊,乍看之下「校園霸凌」
就變成了搏版面的大熱門。
霸凌的類型不出於肢體、言語以及關係暴力,更細緻一點還會談到情緒暴力、器械暴
力、集團暴力……但若我們仔細想想,暴力這現象是近月才突然冒出來的嗎?還是剛好被
「發現」的?現在我們將鎂光燈放在「惡少霸凌同學與藐視師長」上,然後說這群惡少是
社會的敗類、需要被矯治和剷除,標準的個人歸因論述,將問題全推到這群「惡少」身上
去了。我並不是說個人歸因非正確的說法,而是它無法反映暴力問題的全貌。
你/妳是否曾在校園內,(看過他人)使用仇恨語言、歧視語言或某些作為,去攻擊周
遭的同學?那些被社會主流價值標籤為汙名者的孩子,從貧窮、單親、性傾向、精神疾病
一路排到所謂的「底層生活文化」,這些人是否老早就身處暴力之中?而我們熟知的恐嚇
、威脅、情緒勒索等狀況,往往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上演,端看它有無「聳動」到
足以登上版面。
暴力無所不在,這點大家都知曉。我認為近月的霸凌問題只是反映出了,我們的教育
體制結構從無法正面的去接住還有回應這些老早就存在的現象。
輔導和矯治工作的老把戲
當「霸凌」此問題被標籤出來後,相信馬上就會有一堆「知識論述」粉墨登場,宣稱
自己能夠解決霸凌問題,進而推著一群「有能力的人」要進場了。這些人不外乎從兩大體
系而來,一是校園安全體系,誠如增設教官室;一是求助於助人專業體系,將期盼指向了
輔導老師、心理師、駐校社工師、精神科醫師。於是乎,各個專家們競相去討論暴力的個
人歸因、結構歸因以及情境歸因,試圖生產出解決之道。我並不反對增加這些資源(教官
除外,我實在無法苟同),但回到教育現場看,這些做法是否還只是在玩過去的老把戲而
已?
老把戲是什麼?當校園裡出現一群特別的孩子,無論他們是被汙名者(如上述提到的
各種被主流價值觀所標籤的人)或是眾所仇恨的「惡少」,馬上會有人提倡要增設資源去
矯治以及預防。如何矯治?就交給輔導人員、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去會談、追蹤
以及治療;如何預防?就增設輔導和駐校社工人力,然後設立完善的分級以及通報系統,
於是乎,如同被判定有憂鬱、自殺風險的人需要被「通報」,這些帶著標籤、可能淪於被
暴力或使用暴力的人也要一起通報。著,再進一步去強化原本的恫嚇和懲罰系統,如派駐
校官或走體罰的回頭路。這些,都是年復一年的老把戲了。
看起來相當完美,對吧?然而在這一行混久的人都知道,通報之後勒?導師管不住,
丟給輔導人員,輔導人員通報後又找了看起來更專業的心理、社工、精神科醫師,都無法
了就把孩子送到中輟輔導以及司法觀護體系,通報之後就是瘋狂的「轉介」!等到這些孩
子長大了、大家都沒轍了,再告訴大眾這些人是反社會人格,吃藥也沒效,乾脆全部關進
監獄裡算了。
我前面說過,我並不反對增設相關資源,如果能給孩子多一份關心和協助都是好的,
然而,把霸凌問題化約為個人問題,然後期待某個專家去解決和治療,我認為這乃是因為
教育體制本身缺乏彈性,無法吸納這些孩子,只好個別地把他們給踢出去。還會回來的就
說迷途知返,回不來的,抱歉,我們的教育體制還沒辦法真正的對哪個孩子負起全責。
缺乏彈性的教育體制
儘管近年來教育理念提倡著多元、在地化,事實上教授的內容還是相當狹窄,且往往
是在複製主流文化價值觀,特別是進到中學後開始面臨升學壓力,又有更多成績不好的孩
子逐漸邊緣化。當今天有一個、一群孩子使用暴力時,我會關心的是,他們面臨了什麼樣
的處境,所以選擇要使用暴力?此外,難道這些孩子24小時的生活都在使用暴力、欺負別
人嗎?那為什麼當他們進到了校園,只有「霸凌」的那一面被看見,只剩下一堆「問題故
事」?
當我們喊著要陪伴這群小孩時,所有的前提都是他們得繼續在這個教育體制內生活,
於是乎,導師只有下課十分鐘和午休時間以及短短幾行連絡簿能去了解孩子,輔導人員也
頂多叫孩子某些課不要上、到輔導室來參加團體或個別會談,所有的前提都是在「教育沒
辦法改變,你要自己長大,學習順從和適應」上。我相信每個孩子的暴力背後都有著故事
,無論那個故事是另一段被欺壓、家庭不順遂、自卑和恐懼、或是黑道,我關注的是,如
果我們不只去看那些問題故事,這些孩子還有其他選擇嗎?
還是,教育只能看見他們的「問題」而無法陪伴他們找出其他的選擇和價值認同?最
後,這群孩子就會離開校園,進入軍隊、職場、宮廟文化、幫派,或自求多福。
說真的我不知道。我自己參與了某個社區家庭暴力防治方案幾年,曾陪伴過幾個「小
魔頭」們在社區裡上山下海,也看著他們打架、鬧事、被社區其他小孩排擠,也看著學校
束手無策地想著彼此相安無事就好。更重要的,我知道這些小孩不是無時無刻都在打人,
他們擁有新的環境和新的機會時,也會嶄露出不一樣的一面。那為什麼回到學校時他們只
能選擇霸凌或被霸凌?這是我們的教育想要的結果嗎?
備註:如果有哪位讀了這篇文章的人,有曾經看過任何論文、書刊有提及暴力與生活處境
/文化之間的脈絡關係,歡迎留言提供給我。我認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去真實的了解孩子的
生活處境是什麼,只習慣用理論或是會談室內得到的內容去推敲、拼湊出各種標籤。
--
受版主邀請貼於此
網址內除原文外還有一些討論,歡迎各位社工夥伴一起加入
網址:
http://ppt.cc/fTcX
暴力無所不在
近來霸凌事件吵得沸沸揚揚,在不少人感嘆「這社會漸漸病了」之時,我淡然地認為
,不過是剛好最近發生一堆事、記者和鄉民們拼了命的蒐集資訊,乍看之下「校園霸凌」
就變成了搏版面的大熱門。
霸凌的類型不出於肢體、言語以及關係暴力,更細緻一點還會談到情緒暴力、器械暴
力、集團暴力……但若我們仔細想想,暴力這現象是近月才突然冒出來的嗎?還是剛好被
「發現」的?現在我們將鎂光燈放在「惡少霸凌同學與藐視師長」上,然後說這群惡少是
社會的敗類、需要被矯治和剷除,標準的個人歸因論述,將問題全推到這群「惡少」身上
去了。我並不是說個人歸因非正確的說法,而是它無法反映暴力問題的全貌。
你/妳是否曾在校園內,(看過他人)使用仇恨語言、歧視語言或某些作為,去攻擊周
遭的同學?那些被社會主流價值標籤為汙名者的孩子,從貧窮、單親、性傾向、精神疾病
一路排到所謂的「底層生活文化」,這些人是否老早就身處暴力之中?而我們熟知的恐嚇
、威脅、情緒勒索等狀況,往往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上演,端看它有無「聳動」到
足以登上版面。
暴力無所不在,這點大家都知曉。我認為近月的霸凌問題只是反映出了,我們的教育
體制結構從無法正面的去接住還有回應這些老早就存在的現象。
輔導和矯治工作的老把戲
當「霸凌」此問題被標籤出來後,相信馬上就會有一堆「知識論述」粉墨登場,宣稱
自己能夠解決霸凌問題,進而推著一群「有能力的人」要進場了。這些人不外乎從兩大體
系而來,一是校園安全體系,誠如增設教官室;一是求助於助人專業體系,將期盼指向了
輔導老師、心理師、駐校社工師、精神科醫師。於是乎,各個專家們競相去討論暴力的個
人歸因、結構歸因以及情境歸因,試圖生產出解決之道。我並不反對增加這些資源(教官
除外,我實在無法苟同),但回到教育現場看,這些做法是否還只是在玩過去的老把戲而
已?
老把戲是什麼?當校園裡出現一群特別的孩子,無論他們是被汙名者(如上述提到的
各種被主流價值觀所標籤的人)或是眾所仇恨的「惡少」,馬上會有人提倡要增設資源去
矯治以及預防。如何矯治?就交給輔導人員、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去會談、追蹤
以及治療;如何預防?就增設輔導和駐校社工人力,然後設立完善的分級以及通報系統,
於是乎,如同被判定有憂鬱、自殺風險的人需要被「通報」,這些帶著標籤、可能淪於被
暴力或使用暴力的人也要一起通報。著,再進一步去強化原本的恫嚇和懲罰系統,如派駐
校官或走體罰的回頭路。這些,都是年復一年的老把戲了。
看起來相當完美,對吧?然而在這一行混久的人都知道,通報之後勒?導師管不住,
丟給輔導人員,輔導人員通報後又找了看起來更專業的心理、社工、精神科醫師,都無法
了就把孩子送到中輟輔導以及司法觀護體系,通報之後就是瘋狂的「轉介」!等到這些孩
子長大了、大家都沒轍了,再告訴大眾這些人是反社會人格,吃藥也沒效,乾脆全部關進
監獄裡算了。
我前面說過,我並不反對增設相關資源,如果能給孩子多一份關心和協助都是好的,
然而,把霸凌問題化約為個人問題,然後期待某個專家去解決和治療,我認為這乃是因為
教育體制本身缺乏彈性,無法吸納這些孩子,只好個別地把他們給踢出去。還會回來的就
說迷途知返,回不來的,抱歉,我們的教育體制還沒辦法真正的對哪個孩子負起全責。
缺乏彈性的教育體制
儘管近年來教育理念提倡著多元、在地化,事實上教授的內容還是相當狹窄,且往往
是在複製主流文化價值觀,特別是進到中學後開始面臨升學壓力,又有更多成績不好的孩
子逐漸邊緣化。當今天有一個、一群孩子使用暴力時,我會關心的是,他們面臨了什麼樣
的處境,所以選擇要使用暴力?此外,難道這些孩子24小時的生活都在使用暴力、欺負別
人嗎?那為什麼當他們進到了校園,只有「霸凌」的那一面被看見,只剩下一堆「問題故
事」?
當我們喊著要陪伴這群小孩時,所有的前提都是他們得繼續在這個教育體制內生活,
於是乎,導師只有下課十分鐘和午休時間以及短短幾行連絡簿能去了解孩子,輔導人員也
頂多叫孩子某些課不要上、到輔導室來參加團體或個別會談,所有的前提都是在「教育沒
辦法改變,你要自己長大,學習順從和適應」上。我相信每個孩子的暴力背後都有著故事
,無論那個故事是另一段被欺壓、家庭不順遂、自卑和恐懼、或是黑道,我關注的是,如
果我們不只去看那些問題故事,這些孩子還有其他選擇嗎?
還是,教育只能看見他們的「問題」而無法陪伴他們找出其他的選擇和價值認同?最
後,這群孩子就會離開校園,進入軍隊、職場、宮廟文化、幫派,或自求多福。
說真的我不知道。我自己參與了某個社區家庭暴力防治方案幾年,曾陪伴過幾個「小
魔頭」們在社區裡上山下海,也看著他們打架、鬧事、被社區其他小孩排擠,也看著學校
束手無策地想著彼此相安無事就好。更重要的,我知道這些小孩不是無時無刻都在打人,
他們擁有新的環境和新的機會時,也會嶄露出不一樣的一面。那為什麼回到學校時他們只
能選擇霸凌或被霸凌?這是我們的教育想要的結果嗎?
備註:如果有哪位讀了這篇文章的人,有曾經看過任何論文、書刊有提及暴力與生活處境
/文化之間的脈絡關係,歡迎留言提供給我。我認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去真實的了解孩子的
生活處境是什麼,只習慣用理論或是會談室內得到的內容去推敲、拼湊出各種標籤。
--
All Comments
By Rachel
at 2011-01-16T19:15
at 2011-01-16T19:15
By Edward Lewis
at 2011-01-18T11:16
at 2011-01-18T11:16
By Andrew
at 2011-01-19T06:48
at 2011-01-19T06:48
By Aaliyah
at 2011-01-20T08:22
at 2011-01-20T08:22
By Odelette
at 2011-01-23T09:31
at 2011-01-23T09:31
By Puput
at 2011-01-26T22:41
at 2011-01-26T22:41
By Zora
at 2011-01-29T17:27
at 2011-01-29T17:27
By Hardy
at 2011-02-03T03:56
at 2011-02-03T03:56
By Ursula
at 2011-02-05T03:13
at 2011-02-05T03:13
By Kelly
at 2011-02-06T10:23
at 2011-02-06T10:23
Related Posts
關於醫務社工
By Mason
at 2011-01-11T14:01
at 2011-01-11T14:01
[徵求](兼職)社工部主任(高雄好性會)
By Isabella
at 2011-01-10T18:58
at 2011-01-10T18:58
我的困惑
By Edwina
at 2011-01-10T14:12
at 2011-01-10T14:12
請問縣市合併後社工在工作上有無變化?
By Liam
at 2011-01-10T12:19
at 2011-01-10T12:19
憶聲基金會1月免費講座-馮翊綱,相聲教授的陽光學堂
By Rebecca
at 2011-01-10T10:41
at 2011-01-10T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