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人員為何不喜歡創業? - 工程師
By Frederica
at 2018-02-23T15:56
at 2018-02-23T15:56
Table of Contents
<< 原文吃掉 >>
我覺得沒有多少人比我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背景,本人西灣資工畢業,目前是一間有幸存活了三年的小軟體公司的負責人。
首先切入主題,其實聽過不少工程人員創業的案例,死傷慘重,同時台灣中小企業比例以及數量都十分驚人,
因此說台灣工程人員不喜歡創業這件事情絕對是假象,往好處想,至少台灣創業風氣比日本安全很多,日本那種狀況失敗了差不多和死刑一樣吧。
對於要不要創業這件事情,首重商業模式,把公司想成是一個系統,他需要有固定的能量進入,然後會有固定的能量輸出,久了可能有些東西會需要替換,
然後這個系統最重要的並不是使用者人數或者是程式碼品質什麼的,他最重要的是整個財報的表現,你設計的這樣的系統、這樣的商業模式比起以前的商業模式比起來到底有沒有比較好的執行效率。
舉例來說,假如以前人做一個產品,例如APP,他需要包含業務會計工程師等等約三十個人月,還含了這兩三個月的辦公室租金,然後收客戶兩百萬,這樣的商業模式可能一個月淨利二十萬左右。
但是假如找到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他只要十個人月,然後一個月就能交貨,做出來的品質比前面好,然後照樣收客戶兩百萬,那這個商業模式一個月淨利可能就到一百多萬,
這一百多萬可以分給工程師,可以分給自己,那是另外的事,重點是這樣的確做出了一個更「高效率」的商業模式,客戶縮短時程、工程師多拿一些,那這樣子就很適合出來創業。
但是這樣子的商業模式很難找,十分難找,比較多的案例都是覺得自己分得比較少,老闆分的比較多於是就跳出來創業的例子。通常這種模式我會稱作他是悲劇,因為下場一定是這樣。
一間公司賺20萬,老闆十五萬工人五萬
=> 工人覺得分太少跳下來,照抄一樣的商業模式
=> 客戶多了新選擇,所以原本公司一些客戶被搶走,但是市場還是一樣大,因此沒有賺比較多
=> 原公司賺18萬,新公司賺2萬
=> 搶不到客戶於是削價競爭 => 雙輸
甚至我有聽過更有趣的例子
=> 原老闆把一些Case包給新公司,因為商業模式一樣,所以原老闆比客戶更懂你的成本組成 XDDDDD
但是實際上在台灣也不是你有比較好的商業模式就一定會一帆風順,實際上在創業比賽或是申請補助等等的,大部分的評審一定比團隊還要不懂,甚至不懂裝懂。
我們曾經在科技部底下計畫的說明會聽到要求團隊把評審當作五歲小孩來做簡報(Pitch),我個人保持存在即合理的態度就是。
基本上在大多數創投的場合他們絕對聽不懂你在講什麼Java Javascript的差別,他們在乎的是你告訴他們這個商業模式可以有多少的投報率,有哪些風險,要丟哪些錢,然後他們試著評估可行性如何。
說穿了就像是跑去買台積電股票或者是買某些新興國家基金一樣,你不用懂半導體製程也可以買股票,不用知道那個國家政治風險的關鍵在哪邊也可以買基金,反正金融投資有賺有賠。
這是我們先前接觸到一個找我們直銷系統後來在銷售永動機上獲利的案例之後的心得。
但是普遍來說,在矽谷確實比較好拿到投資,成功比例也高一點,個人認為是矽谷許多天使投資者他們清楚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獲利不一定是老爸老媽,
可能是某個新創公司的股權出售,所以他本身背景可能就已經是電子電機工程師,雖然不會寫APP,但是專長在天線設計之類的,所以用五歲小孩的方式大概也很難和他們拿到錢。
以前曾經有聽說過這樣的投資人,只要是比特幣有關的他就投,怎麼扯的業務他都投,後來才知道他本身持有大量比特幣,因此只要比特幣能夠被炒起來,公司不用獲利他也賺翻。
所以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投資者投資這點是見仁見智,每個人開公司目的不同,有些人賣產品,有些人賣服務,有些人賣公司,想清楚比較重要。
最後回答初始資金的問題,我當初選擇讀資工系而不是電機的關鍵在我小時候把我家電話機拆掉的時候被罵,被罵說要把電話拆掉就自己去買一台來拆,不要拆家裡的,所以我知道我們家沒有那麼多錢,
因此搞硬體大概是沒戲唱,沒錢有沒錢的玩法,所以拿研究所獎學金存一存然後靠著和學弟妹的人情就跳坑了,但是這種玩法絕對是沒有小孩而且還住家裡才有辦法搞。
--
我得了一種在BBS上發完文後會打:wq的病...
:wq
--
我覺得沒有多少人比我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背景,本人西灣資工畢業,目前是一間有幸存活了三年的小軟體公司的負責人。
首先切入主題,其實聽過不少工程人員創業的案例,死傷慘重,同時台灣中小企業比例以及數量都十分驚人,
因此說台灣工程人員不喜歡創業這件事情絕對是假象,往好處想,至少台灣創業風氣比日本安全很多,日本那種狀況失敗了差不多和死刑一樣吧。
對於要不要創業這件事情,首重商業模式,把公司想成是一個系統,他需要有固定的能量進入,然後會有固定的能量輸出,久了可能有些東西會需要替換,
然後這個系統最重要的並不是使用者人數或者是程式碼品質什麼的,他最重要的是整個財報的表現,你設計的這樣的系統、這樣的商業模式比起以前的商業模式比起來到底有沒有比較好的執行效率。
舉例來說,假如以前人做一個產品,例如APP,他需要包含業務會計工程師等等約三十個人月,還含了這兩三個月的辦公室租金,然後收客戶兩百萬,這樣的商業模式可能一個月淨利二十萬左右。
但是假如找到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他只要十個人月,然後一個月就能交貨,做出來的品質比前面好,然後照樣收客戶兩百萬,那這個商業模式一個月淨利可能就到一百多萬,
這一百多萬可以分給工程師,可以分給自己,那是另外的事,重點是這樣的確做出了一個更「高效率」的商業模式,客戶縮短時程、工程師多拿一些,那這樣子就很適合出來創業。
但是這樣子的商業模式很難找,十分難找,比較多的案例都是覺得自己分得比較少,老闆分的比較多於是就跳出來創業的例子。通常這種模式我會稱作他是悲劇,因為下場一定是這樣。
一間公司賺20萬,老闆十五萬工人五萬
=> 工人覺得分太少跳下來,照抄一樣的商業模式
=> 客戶多了新選擇,所以原本公司一些客戶被搶走,但是市場還是一樣大,因此沒有賺比較多
=> 原公司賺18萬,新公司賺2萬
=> 搶不到客戶於是削價競爭 => 雙輸
甚至我有聽過更有趣的例子
=> 原老闆把一些Case包給新公司,因為商業模式一樣,所以原老闆比客戶更懂你的成本組成 XDDDDD
但是實際上在台灣也不是你有比較好的商業模式就一定會一帆風順,實際上在創業比賽或是申請補助等等的,大部分的評審一定比團隊還要不懂,甚至不懂裝懂。
我們曾經在科技部底下計畫的說明會聽到要求團隊把評審當作五歲小孩來做簡報(Pitch),我個人保持存在即合理的態度就是。
基本上在大多數創投的場合他們絕對聽不懂你在講什麼Java Javascript的差別,他們在乎的是你告訴他們這個商業模式可以有多少的投報率,有哪些風險,要丟哪些錢,然後他們試著評估可行性如何。
說穿了就像是跑去買台積電股票或者是買某些新興國家基金一樣,你不用懂半導體製程也可以買股票,不用知道那個國家政治風險的關鍵在哪邊也可以買基金,反正金融投資有賺有賠。
這是我們先前接觸到一個找我們直銷系統後來在銷售永動機上獲利的案例之後的心得。
但是普遍來說,在矽谷確實比較好拿到投資,成功比例也高一點,個人認為是矽谷許多天使投資者他們清楚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獲利不一定是老爸老媽,
可能是某個新創公司的股權出售,所以他本身背景可能就已經是電子電機工程師,雖然不會寫APP,但是專長在天線設計之類的,所以用五歲小孩的方式大概也很難和他們拿到錢。
以前曾經有聽說過這樣的投資人,只要是比特幣有關的他就投,怎麼扯的業務他都投,後來才知道他本身持有大量比特幣,因此只要比特幣能夠被炒起來,公司不用獲利他也賺翻。
所以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投資者投資這點是見仁見智,每個人開公司目的不同,有些人賣產品,有些人賣服務,有些人賣公司,想清楚比較重要。
最後回答初始資金的問題,我當初選擇讀資工系而不是電機的關鍵在我小時候把我家電話機拆掉的時候被罵,被罵說要把電話拆掉就自己去買一台來拆,不要拆家裡的,所以我知道我們家沒有那麼多錢,
因此搞硬體大概是沒戲唱,沒錢有沒錢的玩法,所以拿研究所獎學金存一存然後靠著和學弟妹的人情就跳坑了,但是這種玩法絕對是沒有小孩而且還住家裡才有辦法搞。
--
我得了一種在BBS上發完文後會打:wq的病...
:wq
--
Tags:
工程師
All Comments
By Zenobia
at 2018-02-24T02:08
at 2018-02-24T02:08
By Adele
at 2018-02-28T08:34
at 2018-02-28T08:34
By Gilbert
at 2018-03-03T00:18
at 2018-03-03T00:18
By Hardy
at 2018-03-07T04:54
at 2018-03-07T04:54
By Ursula
at 2018-03-11T10:48
at 2018-03-11T10:48
By Agnes
at 2018-03-12T11:49
at 2018-03-12T11:49
By Rosalind
at 2018-03-13T16:59
at 2018-03-13T16:59
By Hedy
at 2018-03-17T01:31
at 2018-03-17T01:31
By Freda
at 2018-03-20T00:23
at 2018-03-20T00:23
By Queena
at 2018-03-20T08:36
at 2018-03-20T08:36
By Adele
at 2018-03-23T06:59
at 2018-03-23T06:59
By Zora
at 2018-03-27T23:52
at 2018-03-27T23:52
By Adele
at 2018-03-29T14:24
at 2018-03-29T14:24
By Elvira
at 2018-04-02T06:32
at 2018-04-02T06:32
By James
at 2018-04-07T04:19
at 2018-04-07T04:19
Related Posts
科技業真的這麼猛嗎
By Bethany
at 2018-02-23T14:39
at 2018-02-23T14:39
聯發科宣布 加入亞馬遜、臉書及微軟AI聯盟
By Agnes
at 2018-02-23T14:34
at 2018-02-23T14:34
台灣工程人員為何不喜歡創業?
By Edward Lewis
at 2018-02-23T14:34
at 2018-02-23T14:34
科技業真的這麼猛嗎
By Iris
at 2018-02-23T13:02
at 2018-02-23T13:02
仁寶拿下亞馬遜智慧音箱訂單 非筆電營收看
By Ethan
at 2018-02-23T12:53
at 2018-02-23T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