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專區爭議 醫改會怎麼看 - 中醫學生
By Hardy
at 2014-04-09T19:03
at 2014-04-09T19:03
Table of Contents
國際醫療專區爭議 醫改會怎麼看
李芸婷、朱顯光(醫改會研發組)
Q1
有人說,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國際醫療醫院,甚至未來開放公司化經營,與目前台灣血汗醫
院及四大皆空問題並無關連(因為此問題早就存在);更不可能使四大皆空問題更惡化。
真的是這樣嗎?
A1:
台灣近年醫院朝向營利化與財團化經營,寧願將盈餘投入醫療軍備競賽或母企業之關
係人股票交易,卻不願意投入改善醫療勞動體制,寧願救醜不救命…等等嚴重偏離非營利
、以人為本醫療本質之歪風,絕對是血汗醫院及四大皆空等醫療崩壞的「根本原因」之一
。
而國際醫療主要以醫美健檢為主,絕對會磁吸走更多四大科與及重症的醫護人力;加
上未來還打算以公司化方式,追求利潤以追求投資股東的最大利益,等於是觀念上認同醫
療乃營利事業,既是營利事業,營利績效必是念茲在茲,特別是進入資本市場,要投資人
投資,非得要有漂亮的財報,營利績效更是終極指導原則。這對醫療的終極價值是種摧毀
,恐使醫療崩壞問題更加惡化,醫事人員陷入更大的困境。
Q2
有人說,開放國際醫療醫院公司化後,盈餘可回饋健保或國庫稅收,且更有利於監督管理
其財報。真的是這樣嗎?
A2:
絕大部分主張公司化的說詞是,既然醫療產業已經變質,且許多非財團也紛紛搶攻這
塊版圖大謀其利,則乾脆坐實其營利性質,如此一來還能課到稅或挹注健保。但以這些年
財團法人醫院的財報來看,絕大多數醫院會透過關係人交易等五鬼搬運方式作帳,讓「淨
收益」所剩無幾的情況來看,回饋健保或國庫稅收的願望大概會落空!
目前無論是財團法人醫院及社團法人醫院,都被要求要提出由會計師簽證的年度財務
報表,而公司化後,除了上市上櫃公司要有詳細的財報公開外,非上市上櫃公司這部份是
不透明的,或許這裡才真正是「有名堂」、「常件弊端」的地方!因此很難直接斷言,公
司化後的財報就能受到比目前更嚴格有效的監督。
Q3
有人說,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從事醫美健檢的國際醫療醫院,可以吸引原本不願投入醫療勞
動市場的各類醫事人員回到醫療市場,進而改善醫護荒的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A3:
這種說法的前提,是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專辦國際醫療的醫院可以增加收入或盈餘後,
願意提供較好的福利薪資與工作條件以吸引優秀的醫療團隊。但以目前坊間已成立許多以
營利為導向從是醫美或健檢的私人診所為例,或許他們獲得很高盈餘,但是否就真會回饋
用於改善醫護勞動條件呢?實令人存疑。例如,台北市勞工局所公布的血汗雇主名單中,
其中就有家是當紅的醫美診所。所以很難讓人直接相信開放以公司化經營醫美健檢為主的
國際醫療醫院,就會改善醫護環境與促成人力投入整體醫藥市場。
此外,國際醫療醫院所吸引投入的醫護人力,是原本不願投入醫療工作的專業人員?
還是原本在醫院服務的醫護人員呢?相信多數人都同意,國際醫療醫院所吸引的,應該是
原本已經在醫院服務有高階技術的醫護居多。
但原本在醫院服務的醫護被吸引投入國際醫療醫院後所留下的空缺,自然就會有原本
未投入醫療市場的醫護人員投入填補嗎?相信答案是令人存疑的。
因為近年多起的醫師過勞死,顯示國內血汗醫院,普遍存在業績掛帥、工時超長、職
業環境不安全等威脅,才是逼退醫事人力的主要原因。台灣將近半數的護理人力及許多已
持有各種醫事執照的人力,都是因為台灣醫療執業條件欠佳而「不願意」投入醫療職場,
而非職缺數量供給不足。
所以政府不積極改善現有醫院人力配置與勞動條件,卻僅強調專區設立國際醫療病床
可帶來的就業機會及收入,未免太與現實脫鉤。改善執業環境與條件,才吸引優秀的醫事
人員投入職場的治本良方。
Q4
有人說,如果不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專辦國際醫療的醫院以吸引陸客的醫美健檢市場,台灣
優秀的醫事人力將會流失到對岸或其他國家。真的是這樣嗎?
A4:
台灣醫師外流至美、日等國,在 1950-1970 年代便存在,1980 年後許多人才回國服
務也並非單純受國內薪資吸引的因素。願意留在國內醫療體系中,除了金錢考量,也有就
業環境條件,與所學回饋社會的期待。
人才是否流失之關鍵影響因素,在於醫療院所目前的制度環境。對岸目前的發展是否
會構成他們西進的誘因,不光取決於收入這個單一的因素,還有其他複雜的考慮,如教育
體制,生活形態,價值觀,人際關係,甚至當地的文化習俗等。所以,醫改會就接獲過醫
師申訴反應,即便醫院願意提高薪資待遇,他們仍不願意被調派至對岸合作設立的醫院支
援看診。
因此,以台灣醫界人才將會大規模被對岸醫院吸引掏空的說法「恐嚇」國人,藉以為
開辦服務陸客為主的國際醫療醫院鋪路,實在不合理。
此外,從東南亞實施國際醫療的國家之經驗發現,醫事「人力外流」遠比醫事人力「
內部流失」來得困難,且醫事人力「內部流失」遠比「人力外流」對國人權益影響更嚴重
。如果為了防止較不可能發生的醫事人力外流對岸而開辦國際醫療專區,卻反造成原本照
護國人之醫護人力流失而投入國際醫療醫院或醫美專科,恐得不償失。
Q5
泰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發展國際觀光醫療多年,對他們本國的醫療環境與國民就醫權益
,有何負面影響呢?
A5:
已有文獻研究指出,推動國際醫療的國家所遭遇之問題與惡果。包含:
一、吸引基層醫療崗位人力,外流至高營利性醫療機構;
二、高科技設備、技術集中特定醫院或專區;
三、帶動全國性醫療費用高漲;
四、排擠本國人民醫療資源利用;
五、花費政府補助及政策優惠,在地民眾卻難從中受益。
泰國在 1999 年的金融危機後,因為國內醫療資源供過於求,尤其是私立醫療機構,
因而開始發展國際醫療服務。在經濟誘因下,許多醫師紛紛從公立醫院體系出走至私立機
構,稱作內部人力外流(indoor brain drain)。造成提供一般社會民眾服務的醫療人力
嚴重不足,最後本國人必須和外國病人一起排隊搶看病。此外,提供國際醫療服務醫院間
的軍備競賽,讓先進醫療設備多半集中於大城市,一方面促使城鄉醫療資源差異化更大,
另一方面更拉大外國病患與本地病人間醫療資源使用的差距。
印度也遭遇泰國的類似問題,連鎖的阿波羅醫院集團在各城市交通便捷地段設立分院
,豪華先進的設備、相對低廉的費用吸引歐美人士前往求醫,在地村落的民眾不僅是用不
到國際醫療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還可能面臨基本醫療衛生設施、專業團隊人力不足的窘
境。國家初時為推動政策,提供土地使用、醫療器材稅賦減免等優惠補助,以及投入資源
培育出的醫師卻去服務外國人,嚴重的醫療營利化傾斜現象,也逐漸引起印度學者們的擔
憂。
新加坡推行國際醫療的近五年間,經濟收益並沒有回饋到星國病人身上,減少他們的
就醫負擔。我們看到的是該國醫療自費比例逐年攀升已高達 70%,民眾就醫負擔之沉重,
遠高過日本(20%)、韓國(40%)、台灣(35%)。
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767
--
李芸婷、朱顯光(醫改會研發組)
Q1
有人說,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國際醫療醫院,甚至未來開放公司化經營,與目前台灣血汗醫
院及四大皆空問題並無關連(因為此問題早就存在);更不可能使四大皆空問題更惡化。
真的是這樣嗎?
A1:
台灣近年醫院朝向營利化與財團化經營,寧願將盈餘投入醫療軍備競賽或母企業之關
係人股票交易,卻不願意投入改善醫療勞動體制,寧願救醜不救命…等等嚴重偏離非營利
、以人為本醫療本質之歪風,絕對是血汗醫院及四大皆空等醫療崩壞的「根本原因」之一
。
而國際醫療主要以醫美健檢為主,絕對會磁吸走更多四大科與及重症的醫護人力;加
上未來還打算以公司化方式,追求利潤以追求投資股東的最大利益,等於是觀念上認同醫
療乃營利事業,既是營利事業,營利績效必是念茲在茲,特別是進入資本市場,要投資人
投資,非得要有漂亮的財報,營利績效更是終極指導原則。這對醫療的終極價值是種摧毀
,恐使醫療崩壞問題更加惡化,醫事人員陷入更大的困境。
Q2
有人說,開放國際醫療醫院公司化後,盈餘可回饋健保或國庫稅收,且更有利於監督管理
其財報。真的是這樣嗎?
A2:
絕大部分主張公司化的說詞是,既然醫療產業已經變質,且許多非財團也紛紛搶攻這
塊版圖大謀其利,則乾脆坐實其營利性質,如此一來還能課到稅或挹注健保。但以這些年
財團法人醫院的財報來看,絕大多數醫院會透過關係人交易等五鬼搬運方式作帳,讓「淨
收益」所剩無幾的情況來看,回饋健保或國庫稅收的願望大概會落空!
目前無論是財團法人醫院及社團法人醫院,都被要求要提出由會計師簽證的年度財務
報表,而公司化後,除了上市上櫃公司要有詳細的財報公開外,非上市上櫃公司這部份是
不透明的,或許這裡才真正是「有名堂」、「常件弊端」的地方!因此很難直接斷言,公
司化後的財報就能受到比目前更嚴格有效的監督。
Q3
有人說,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從事醫美健檢的國際醫療醫院,可以吸引原本不願投入醫療勞
動市場的各類醫事人員回到醫療市場,進而改善醫護荒的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A3:
這種說法的前提,是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專辦國際醫療的醫院可以增加收入或盈餘後,
願意提供較好的福利薪資與工作條件以吸引優秀的醫療團隊。但以目前坊間已成立許多以
營利為導向從是醫美或健檢的私人診所為例,或許他們獲得很高盈餘,但是否就真會回饋
用於改善醫護勞動條件呢?實令人存疑。例如,台北市勞工局所公布的血汗雇主名單中,
其中就有家是當紅的醫美診所。所以很難讓人直接相信開放以公司化經營醫美健檢為主的
國際醫療醫院,就會改善醫護環境與促成人力投入整體醫藥市場。
此外,國際醫療醫院所吸引投入的醫護人力,是原本不願投入醫療工作的專業人員?
還是原本在醫院服務的醫護人員呢?相信多數人都同意,國際醫療醫院所吸引的,應該是
原本已經在醫院服務有高階技術的醫護居多。
但原本在醫院服務的醫護被吸引投入國際醫療醫院後所留下的空缺,自然就會有原本
未投入醫療市場的醫護人員投入填補嗎?相信答案是令人存疑的。
因為近年多起的醫師過勞死,顯示國內血汗醫院,普遍存在業績掛帥、工時超長、職
業環境不安全等威脅,才是逼退醫事人力的主要原因。台灣將近半數的護理人力及許多已
持有各種醫事執照的人力,都是因為台灣醫療執業條件欠佳而「不願意」投入醫療職場,
而非職缺數量供給不足。
所以政府不積極改善現有醫院人力配置與勞動條件,卻僅強調專區設立國際醫療病床
可帶來的就業機會及收入,未免太與現實脫鉤。改善執業環境與條件,才吸引優秀的醫事
人員投入職場的治本良方。
Q4
有人說,如果不在自由經濟區成立專辦國際醫療的醫院以吸引陸客的醫美健檢市場,台灣
優秀的醫事人力將會流失到對岸或其他國家。真的是這樣嗎?
A4:
台灣醫師外流至美、日等國,在 1950-1970 年代便存在,1980 年後許多人才回國服
務也並非單純受國內薪資吸引的因素。願意留在國內醫療體系中,除了金錢考量,也有就
業環境條件,與所學回饋社會的期待。
人才是否流失之關鍵影響因素,在於醫療院所目前的制度環境。對岸目前的發展是否
會構成他們西進的誘因,不光取決於收入這個單一的因素,還有其他複雜的考慮,如教育
體制,生活形態,價值觀,人際關係,甚至當地的文化習俗等。所以,醫改會就接獲過醫
師申訴反應,即便醫院願意提高薪資待遇,他們仍不願意被調派至對岸合作設立的醫院支
援看診。
因此,以台灣醫界人才將會大規模被對岸醫院吸引掏空的說法「恐嚇」國人,藉以為
開辦服務陸客為主的國際醫療醫院鋪路,實在不合理。
此外,從東南亞實施國際醫療的國家之經驗發現,醫事「人力外流」遠比醫事人力「
內部流失」來得困難,且醫事人力「內部流失」遠比「人力外流」對國人權益影響更嚴重
。如果為了防止較不可能發生的醫事人力外流對岸而開辦國際醫療專區,卻反造成原本照
護國人之醫護人力流失而投入國際醫療醫院或醫美專科,恐得不償失。
Q5
泰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發展國際觀光醫療多年,對他們本國的醫療環境與國民就醫權益
,有何負面影響呢?
A5:
已有文獻研究指出,推動國際醫療的國家所遭遇之問題與惡果。包含:
一、吸引基層醫療崗位人力,外流至高營利性醫療機構;
二、高科技設備、技術集中特定醫院或專區;
三、帶動全國性醫療費用高漲;
四、排擠本國人民醫療資源利用;
五、花費政府補助及政策優惠,在地民眾卻難從中受益。
泰國在 1999 年的金融危機後,因為國內醫療資源供過於求,尤其是私立醫療機構,
因而開始發展國際醫療服務。在經濟誘因下,許多醫師紛紛從公立醫院體系出走至私立機
構,稱作內部人力外流(indoor brain drain)。造成提供一般社會民眾服務的醫療人力
嚴重不足,最後本國人必須和外國病人一起排隊搶看病。此外,提供國際醫療服務醫院間
的軍備競賽,讓先進醫療設備多半集中於大城市,一方面促使城鄉醫療資源差異化更大,
另一方面更拉大外國病患與本地病人間醫療資源使用的差距。
印度也遭遇泰國的類似問題,連鎖的阿波羅醫院集團在各城市交通便捷地段設立分院
,豪華先進的設備、相對低廉的費用吸引歐美人士前往求醫,在地村落的民眾不僅是用不
到國際醫療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還可能面臨基本醫療衛生設施、專業團隊人力不足的窘
境。國家初時為推動政策,提供土地使用、醫療器材稅賦減免等優惠補助,以及投入資源
培育出的醫師卻去服務外國人,嚴重的醫療營利化傾斜現象,也逐漸引起印度學者們的擔
憂。
新加坡推行國際醫療的近五年間,經濟收益並沒有回饋到星國病人身上,減少他們的
就醫負擔。我們看到的是該國醫療自費比例逐年攀升已高達 70%,民眾就醫負擔之沉重,
遠高過日本(20%)、韓國(40%)、台灣(35%)。
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767
--
Tags:
中醫學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輸才還是留才? 綠委質疑服貿自經區互
By Caroline
at 2014-04-09T18:39
at 2014-04-09T18:39
輸才還是留才? 綠委質疑服貿自經區互
By Sierra Rose
at 2014-04-09T18:30
at 2014-04-09T18:30
談勇教授 錢伯煊臨床經驗傳承 課程節錄(一)
By Daniel
at 2014-04-09T18:21
at 2014-04-09T18:21
台灣中醫針灸 e進友邦聖露西亞
By Jacob
at 2014-04-08T23:21
at 2014-04-08T23:21
台灣中醫針灸 e進友邦聖露西亞
By Catherine
at 2014-04-08T23:21
at 2014-04-08T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