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台灣眼前有兩條鴻溝 - 工程師
By Ina
at 2016-06-09T11:11
at 2016-06-09T11:11
Table of Contents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見證台灣產業的十年發展。
他認為,台灣正面臨兩條鴻溝:一是新舊產業典範落差,另一個是世代人才落差。
簡立峰建議產官學界要往中間靠攏,才能孕育屬於台灣的新興產業。
他如何看台灣未來航向新經濟的優勢與戰略?以下為專訪摘要:
只要你的島還沒有沉,就代表有優勢;台灣人才已經外移兩百萬人,
但你的島還沒沉,就非常厲害。哪有人可以流血流十五年?
這是少數心理非常健康的人,才能夠承受得了,只是台灣環境的優勢沒被看見。
台灣的根本問題是沒有新興產業,倒不是舊產業做不好。
十年前,我們擔心產業會不好,但是十年後,這些公司大都還在。
在這麼低的毛利下,半導體還創新高,電子業還存活,沒幾家倒,其實很優秀。
所以三十年來累積的競爭力還在,但為什麼沒有新興產業?
因為人才持續外流,台灣新興產業就起不來,新創產業最終需要的是創業家,
而不是其他人。
受限B2B「不能講」模式
所以台灣新興產業的空洞,其實是前面二十年的空洞所造成,
一是中國磁吸,人才外流,另外是台灣產業本身沒有調整好。
產業沒調整好的是,過去的硬體產業雖然非常優秀,但也留下許多影響。
例如B2B生意「不能講」的問題,一方面接單代工的生意來自「不能講」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那是他的營業祕密,所以製造業的優勢只有老闆知道,
外界不容易了解,但是不能講,就不能產生橫向創新。
從扶持培育的角度來看,有資源的硬體產業需要更積極投資新創產業?
這是不對的,電子業沒有責任去投資軟體或硬體產業。其實電子業是分工的,
分得很開,以Google到台積電的距離來看,中間還有十幾層的公司,
沒有理由要張忠謀有能力看到Google這個方向的投資,
我們的缺點是要把光譜一方極端的責任,拉到另一個極端,這是期待太高。
而這是誰的問題?其實是中間的金融創投投資人沒了。
台灣過去一直沒有矽谷式新創模式的概念,因為台灣是代工模式,
例如某人在供應鏈公司上班,發現有個高毛利的產品,於是自己出來做,
所以他不用開拓市場,市場和產品已經存在,於是向銀行借錢來完成事業。
矽谷式新創模式,是一個創業家「印鈔票」,有投資者認這個鈔票、給定價的過程,
台灣傳統企業沒有走過高估值的時期,習慣要有多少資本才有多少價值,
這其中沒有「人才資本」的價值,沒有人才的價值,對創業家來說,就算自己能忍耐,
創業團隊也不會來。總歸來看,台灣現在面臨兩條鴻溝:
新舊產業典範落差和世代人才落差。看起來是個大問題,
但要解起來,都跟錢有關,錢往哪裡流,就整合了。
硬體廠要「跳tone」投資
我的建議是,硬體廠「跳tone」去投資,投資對象不見得一定要對接自己的產能,
這都想得太務實了。新方向一定是現在看起來很小的地方,如果要投資新方向,
就投資人才,當作先期式的投資。
產業與人才的鴻溝,雙方都要理解,現在剛好在天平的兩極,都要往中間靠,
產業需要理解人才資本的概念,創業者得知道,在台灣創業要有產業經驗,
最好的訓練辦法是在軟硬產業之間來來去去。
我看到台灣軟體人才議題最大的可惜是:沒看到台灣既有產業的優勢,
也缺乏產業經驗,所以台灣創業家做的常常不適合這塊土地。
現在不適合的創業題材,就讓它倒吧,倒了就會去換題材,創業要三次啊。
比起台灣浪費掉的錢比起來,這些投資損失的金額太小了,
政府國發基金對新創團隊的投資,拿幾億元進去,點火點起的是幾百億的價值,
這是印鈔票耶,根本就是要用這種印法,可是新政府現在看起來還是GDP的思惟,
如果這樣,可能永遠都等不到了。所以,其中我們先不用擔心方向,
我們要擔心人才,方向是人才修正來的,他第三次才會成功,
所以我們不用幫他決定方向,要先把他們拉到市場。
把握民主政體的優勢
再往源頭說,關於教育,學校整合其實最關鍵。
新興產業基本上要跨領域,沒有一個新興產業是單一領域,
但台灣從校園開始就沒進行整合了。例如台大電機系和資訊系本身就不整合,
學生是跟著他所學的走,學校整合只要三年、四年就能培養新興產業人才了,
要企業自己培養人才,其實是比較慢的方式。
另一方面,關於進口人才,現在歐洲人才往英國集中,英國「以色列化」了。
以色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成為矽谷的外圍;
倫敦現在之所以存在,是西方語系的外圍,他們作為技術提供者,
而不是提供服務者。
這就是台灣的路,台灣就是中國的以色列,只是年輕一代有點不甘願。
台灣產業得承認是在一個大市場的旁邊,要夠聰明的人取它一瓢飲,
尖端科技取台灣一%的市場是不會活,取中國一%的市場就能活得很好。
我們應該還是要走這個概念上:電子業相關軟體再往上拉高,
之後深耕這些關鍵技術,成為大市場的技術提供者。
台灣與中國最大的差異化就是民主政體,民主政體除了讓人創新之外,
更重要的是信賴感,不管如何,台灣下一代的信賴感高,整體素質高,
所以適合服務業或是醫療這類高優質的科技產業。
過去舊產業的實力、人才的素質、民主帶來的信賴感等,
台灣還是有很多優勢的,這需要被產業與人才共同看到。
來源: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766
--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
他認為,台灣正面臨兩條鴻溝:一是新舊產業典範落差,另一個是世代人才落差。
簡立峰建議產官學界要往中間靠攏,才能孕育屬於台灣的新興產業。
他如何看台灣未來航向新經濟的優勢與戰略?以下為專訪摘要:
只要你的島還沒有沉,就代表有優勢;台灣人才已經外移兩百萬人,
但你的島還沒沉,就非常厲害。哪有人可以流血流十五年?
這是少數心理非常健康的人,才能夠承受得了,只是台灣環境的優勢沒被看見。
台灣的根本問題是沒有新興產業,倒不是舊產業做不好。
十年前,我們擔心產業會不好,但是十年後,這些公司大都還在。
在這麼低的毛利下,半導體還創新高,電子業還存活,沒幾家倒,其實很優秀。
所以三十年來累積的競爭力還在,但為什麼沒有新興產業?
因為人才持續外流,台灣新興產業就起不來,新創產業最終需要的是創業家,
而不是其他人。
受限B2B「不能講」模式
所以台灣新興產業的空洞,其實是前面二十年的空洞所造成,
一是中國磁吸,人才外流,另外是台灣產業本身沒有調整好。
產業沒調整好的是,過去的硬體產業雖然非常優秀,但也留下許多影響。
例如B2B生意「不能講」的問題,一方面接單代工的生意來自「不能講」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那是他的營業祕密,所以製造業的優勢只有老闆知道,
外界不容易了解,但是不能講,就不能產生橫向創新。
從扶持培育的角度來看,有資源的硬體產業需要更積極投資新創產業?
這是不對的,電子業沒有責任去投資軟體或硬體產業。其實電子業是分工的,
分得很開,以Google到台積電的距離來看,中間還有十幾層的公司,
沒有理由要張忠謀有能力看到Google這個方向的投資,
我們的缺點是要把光譜一方極端的責任,拉到另一個極端,這是期待太高。
而這是誰的問題?其實是中間的金融創投投資人沒了。
台灣過去一直沒有矽谷式新創模式的概念,因為台灣是代工模式,
例如某人在供應鏈公司上班,發現有個高毛利的產品,於是自己出來做,
所以他不用開拓市場,市場和產品已經存在,於是向銀行借錢來完成事業。
矽谷式新創模式,是一個創業家「印鈔票」,有投資者認這個鈔票、給定價的過程,
台灣傳統企業沒有走過高估值的時期,習慣要有多少資本才有多少價值,
這其中沒有「人才資本」的價值,沒有人才的價值,對創業家來說,就算自己能忍耐,
創業團隊也不會來。總歸來看,台灣現在面臨兩條鴻溝:
新舊產業典範落差和世代人才落差。看起來是個大問題,
但要解起來,都跟錢有關,錢往哪裡流,就整合了。
硬體廠要「跳tone」投資
我的建議是,硬體廠「跳tone」去投資,投資對象不見得一定要對接自己的產能,
這都想得太務實了。新方向一定是現在看起來很小的地方,如果要投資新方向,
就投資人才,當作先期式的投資。
產業與人才的鴻溝,雙方都要理解,現在剛好在天平的兩極,都要往中間靠,
產業需要理解人才資本的概念,創業者得知道,在台灣創業要有產業經驗,
最好的訓練辦法是在軟硬產業之間來來去去。
我看到台灣軟體人才議題最大的可惜是:沒看到台灣既有產業的優勢,
也缺乏產業經驗,所以台灣創業家做的常常不適合這塊土地。
現在不適合的創業題材,就讓它倒吧,倒了就會去換題材,創業要三次啊。
比起台灣浪費掉的錢比起來,這些投資損失的金額太小了,
政府國發基金對新創團隊的投資,拿幾億元進去,點火點起的是幾百億的價值,
這是印鈔票耶,根本就是要用這種印法,可是新政府現在看起來還是GDP的思惟,
如果這樣,可能永遠都等不到了。所以,其中我們先不用擔心方向,
我們要擔心人才,方向是人才修正來的,他第三次才會成功,
所以我們不用幫他決定方向,要先把他們拉到市場。
把握民主政體的優勢
再往源頭說,關於教育,學校整合其實最關鍵。
新興產業基本上要跨領域,沒有一個新興產業是單一領域,
但台灣從校園開始就沒進行整合了。例如台大電機系和資訊系本身就不整合,
學生是跟著他所學的走,學校整合只要三年、四年就能培養新興產業人才了,
要企業自己培養人才,其實是比較慢的方式。
另一方面,關於進口人才,現在歐洲人才往英國集中,英國「以色列化」了。
以色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成為矽谷的外圍;
倫敦現在之所以存在,是西方語系的外圍,他們作為技術提供者,
而不是提供服務者。
這就是台灣的路,台灣就是中國的以色列,只是年輕一代有點不甘願。
台灣產業得承認是在一個大市場的旁邊,要夠聰明的人取它一瓢飲,
尖端科技取台灣一%的市場是不會活,取中國一%的市場就能活得很好。
我們應該還是要走這個概念上:電子業相關軟體再往上拉高,
之後深耕這些關鍵技術,成為大市場的技術提供者。
台灣與中國最大的差異化就是民主政體,民主政體除了讓人創新之外,
更重要的是信賴感,不管如何,台灣下一代的信賴感高,整體素質高,
所以適合服務業或是醫療這類高優質的科技產業。
過去舊產業的實力、人才的素質、民主帶來的信賴感等,
台灣還是有很多優勢的,這需要被產業與人才共同看到。
來源: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766
--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
Tags:
工程師
All Comments
By Callum
at 2016-06-11T01:54
at 2016-06-11T01:54
By Anthony
at 2016-06-12T04:59
at 2016-06-12T04:59
By Emily
at 2016-06-12T12:08
at 2016-06-12T12:08
By Elizabeth
at 2016-06-12T20:08
at 2016-06-12T20:08
By Belly
at 2016-06-14T21:27
at 2016-06-14T21:27
By Zenobia
at 2016-06-17T06:17
at 2016-06-17T06:17
By Genevieve
at 2016-06-18T16:10
at 2016-06-18T16:10
By Ingrid
at 2016-06-19T00:12
at 2016-06-19T00:12
By Charlotte
at 2016-06-20T22:19
at 2016-06-20T22:19
By Christine
at 2016-06-24T12:22
at 2016-06-24T12:22
By Zora
at 2016-06-29T05:02
at 2016-06-29T05:02
By Suhail Hany
at 2016-06-30T19:19
at 2016-06-30T19:19
By Iris
at 2016-07-01T23:29
at 2016-07-01T23:29
By Kelly
at 2016-07-05T11:33
at 2016-07-05T11:33
By Freda
at 2016-07-08T23:19
at 2016-07-08T23:19
By Emily
at 2016-07-11T21:41
at 2016-07-11T21:41
By Hedy
at 2016-07-15T13:00
at 2016-07-15T13:00
By Poppy
at 2016-07-16T00:54
at 2016-07-16T00:54
By Connor
at 2016-07-21T00:24
at 2016-07-21T00:24
By Poppy
at 2016-07-25T07:17
at 2016-07-25T07:17
By Jack
at 2016-07-28T23:17
at 2016-07-28T23:17
By Agatha
at 2016-07-29T17:07
at 2016-07-29T17:07
By Mason
at 2016-07-30T20:04
at 2016-07-30T20:04
By Rosalind
at 2016-07-31T18:42
at 2016-07-31T18:42
By Lucy
at 2016-08-01T04:02
at 2016-08-01T04:02
By Joe
at 2016-08-01T13:58
at 2016-08-01T13:58
Related Posts
eCommerce Product Manager –Singapore
By Todd Johnson
at 2016-06-09T06:39
at 2016-06-09T06:39
對岸工作
By Lydia
at 2016-06-09T04:59
at 2016-06-09T04:59
台塑 資訊工程師
By Frederica
at 2016-06-09T00:27
at 2016-06-09T00:27
鴻海 IDPBG NPI-RF 軟體工程師
By Gilbert
at 2016-06-08T22:31
at 2016-06-08T22:31
欣興
By Wallis
at 2016-06-08T19:47
at 2016-06-08T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