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如何學把脈 - 中醫學生
By Callum
at 2014-10-30T11:38
at 2014-10-30T11:38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恕刪
先不講診脈的部位好了,歷代來說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診脈
寸口、人迎、趺陽、簞脈、太衝、五里、神門、掌根…許許多多記錄…
主來來講診脈的原理及心法好了
前文提到的28脈只是臨床上常見的脈象,
但並不是全部…
講到脈,要先了解脈是什麼
《靈樞.決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同一篇也講到: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又《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
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
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脈者,血之府也」
脈本身就是營衛氣血的管道,
診脈主要就是要診營衛氣血的變化。
氣血有什麼變化,既使身體還沒出現癥象,會在脈象中先改變。
所以並不是說把到什麼脈就有什麼症狀…等等
至於對應的部位,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也有提到
「尺內兩傍,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
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其實診脈就是診氣血有什麼變化,變化在什麼地方,有沒有什麼關聯。
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到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
,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
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先診脈氣的變化,區分陰陽病勢;觀察面色清濁,了解疾病的部位;
聽聲音的變化,判斷疾病的藏府與嚴重度;
再診脈動之流利,厘清部位及機轉;
按及尺膚及寸口,辨別疾病的變化與氣血的變動,
綜合評估,才能得到疾病的全貌。
如果單純只講指下的感覺,可以區分成幾部份:
1.脈管緊張度
2.脈管內壁
3.脈管形狀
4.脈管外層組成及質地
5.血液搏動頻率、強度、輸出量
6.血液質地
7.其它
以這些去評估是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痰鬱瘀濕水…等等變化,
加上部位及各部位的關聯性,結合望聞問診去推論,
得到的就會是更完整的資訊
這也是我自己操作的原則,當然也有進階版,但這就已經不是脈診的範圍了…
先簡單講這樣,練習的方法可以參考
任之堂主人寫的《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中敘述,
當然也有人一開始指感超好,學起來也容易許多
--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φ燕
http://blog.xuite.net/jaecolin/blog
--
先不講診脈的部位好了,歷代來說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診脈
寸口、人迎、趺陽、簞脈、太衝、五里、神門、掌根…許許多多記錄…
主來來講診脈的原理及心法好了
前文提到的28脈只是臨床上常見的脈象,
但並不是全部…
講到脈,要先了解脈是什麼
《靈樞.決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同一篇也講到: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又《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
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
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脈者,血之府也」
脈本身就是營衛氣血的管道,
診脈主要就是要診營衛氣血的變化。
氣血有什麼變化,既使身體還沒出現癥象,會在脈象中先改變。
所以並不是說把到什麼脈就有什麼症狀…等等
至於對應的部位,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也有提到
「尺內兩傍,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
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其實診脈就是診氣血有什麼變化,變化在什麼地方,有沒有什麼關聯。
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到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
,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
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先診脈氣的變化,區分陰陽病勢;觀察面色清濁,了解疾病的部位;
聽聲音的變化,判斷疾病的藏府與嚴重度;
再診脈動之流利,厘清部位及機轉;
按及尺膚及寸口,辨別疾病的變化與氣血的變動,
綜合評估,才能得到疾病的全貌。
如果單純只講指下的感覺,可以區分成幾部份:
1.脈管緊張度
2.脈管內壁
3.脈管形狀
4.脈管外層組成及質地
5.血液搏動頻率、強度、輸出量
6.血液質地
7.其它
以這些去評估是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痰鬱瘀濕水…等等變化,
加上部位及各部位的關聯性,結合望聞問診去推論,
得到的就會是更完整的資訊
這也是我自己操作的原則,當然也有進階版,但這就已經不是脈診的範圍了…
先簡單講這樣,練習的方法可以參考
任之堂主人寫的《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中敘述,
當然也有人一開始指感超好,學起來也容易許多
--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φ燕
http://blog.xuite.net/jaecolin/blog
--
Tags:
中醫學生
All Comments
By Liam
at 2014-10-31T01:30
at 2014-10-31T01:30
By Anonymous
at 2014-10-31T15:23
at 2014-10-31T15:23
By Leila
at 2014-11-01T05:16
at 2014-11-01T05:16
By Mia
at 2014-11-01T19:08
at 2014-11-01T19:08
By Megan
at 2014-11-02T09:01
at 2014-11-02T09:01
By Ethan
at 2014-11-02T22:53
at 2014-11-02T22:53
By Rebecca
at 2014-11-03T12:46
at 2014-11-03T12:46
By Lydia
at 2014-11-04T02:38
at 2014-11-04T02:38
Related Posts
請問各位如何學把脈
By Rosalind
at 2014-10-29T09:36
at 2014-10-29T09:36
請問各位如何學把脈
By Necoo
at 2014-10-28T22:50
at 2014-10-28T22:50
各校指考採計科目
By Connor
at 2014-10-22T22:48
at 2014-10-22T22:48
104年成長率.中醫總額最低
By Callum
at 2014-09-29T09:49
at 2014-09-29T09:49
自費部分
By Jessica
at 2014-09-23T21:48
at 2014-09-23T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