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壓密的問題 - 土木
![Megan avatar](/img/cat4.jpg)
By Megan
at 2008-06-07T00:00
at 2008-06-07T00:0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ge0619mini (潔米奶)》之銘言:
: ※ 引述《shaunsheep (fred perry )》之銘言:
: : 大家好。
: : 小弟有一些關於土壤力學的疑問,因為我土力大多靠自修,所以功力尚未融會貫通,
: : 還是有一些疑問想要請問前輩、先進,聽聽大家的想法。
: : 此次的疑問在土壤壓密,
: : 大家都知道計算黏土的的壓密沉陷量要選取黏土層的中央位置分析,取樣的話也取黏土層
: : 中央的土樣,但是是為什麼呢?中央點夠代表性嗎?
: : 疑問來自查Uz圖,假設黏土層的平均壓密度U=50%(即Tv=0.197).
: 整層平均壓密度與Tv那張圖不能用來求某一深度
是說Uz圖中的Tv與平均壓密度的Tv不一樣嗎?
我的假設是Tv=0.2(接近0.197), U=50%(Tv=pi/4*U^2)
在排水、不排水條件下求黏土層的中央點壓密度Uz
附圖 http://0rz.tw/d04cT
: : 在黏土層中央位置的壓密度,在雙向排水的條件下:z/Hdr=1, Uz=25%左右.
: : 單向排水的條件下:z/Hdr=0.5, Uz=41%左右.
: : (雙向排水)黏土層中央點超額孔隙水壓消散25%時,黏土層平均壓密度已達50%;
: : (單向排水)黏土層中央點超額孔隙水壓消散41%時,黏土層平均壓密度已達50%
: Uz圖求整層的平均壓密度U
: 應該是 超額孔隙水壓消散面積/超額孔隙水壓總面積
Why ?
Uz圖求平均壓密度不就是查Tv值?再由Tv求U
超額孔隙水壓消散面積/超額孔隙水壓總面積,Uz圖無此資訊吧?
: : 這樣的話,黏土層中央點還具有代表性嗎?取了一處好像誤差還蠻大的位置來做分析??
: : 其實疑問衍生出去還有很多,不過先提一個出來,請前輩、先進賜教。
: 壓密沉陷量關心的是黏土整層(Hc)的沉陷 而不是單點的沉陷
: 你所提到的黏土中央位置分析
: 大概是指土層應力的部分
: 黏土層頂部 中央與底部的應力
: 你可以自己找個題目算一遍比較看看
: 其實就1.頂部應力 頂部+粘土層高/2*黏土單位重 頂部+粘土層高*黏土單位重的關係
: 但是這是線性 比較不那麼準確
: 實際上應力增量會像個曲線
: 2.算法則是(頂部應力增量+4倍中央應力增量+底部應力增量)乘1/6
: 不過與1.比較起來 其實也挺接近的 但是計算所花的時間卻差很多
應力計算誤差不大,可是壓密度的誤差蠻大的,所以我才有疑問那為什麼要取中央點來
計算沉陷量,而不是取更適當的位置?
--
: ※ 引述《shaunsheep (fred perry )》之銘言:
: : 大家好。
: : 小弟有一些關於土壤力學的疑問,因為我土力大多靠自修,所以功力尚未融會貫通,
: : 還是有一些疑問想要請問前輩、先進,聽聽大家的想法。
: : 此次的疑問在土壤壓密,
: : 大家都知道計算黏土的的壓密沉陷量要選取黏土層的中央位置分析,取樣的話也取黏土層
: : 中央的土樣,但是是為什麼呢?中央點夠代表性嗎?
: : 疑問來自查Uz圖,假設黏土層的平均壓密度U=50%(即Tv=0.197).
: 整層平均壓密度與Tv那張圖不能用來求某一深度
是說Uz圖中的Tv與平均壓密度的Tv不一樣嗎?
我的假設是Tv=0.2(接近0.197), U=50%(Tv=pi/4*U^2)
在排水、不排水條件下求黏土層的中央點壓密度Uz
附圖 http://0rz.tw/d04cT
: : 在黏土層中央位置的壓密度,在雙向排水的條件下:z/Hdr=1, Uz=25%左右.
: : 單向排水的條件下:z/Hdr=0.5, Uz=41%左右.
: : (雙向排水)黏土層中央點超額孔隙水壓消散25%時,黏土層平均壓密度已達50%;
: : (單向排水)黏土層中央點超額孔隙水壓消散41%時,黏土層平均壓密度已達50%
: Uz圖求整層的平均壓密度U
: 應該是 超額孔隙水壓消散面積/超額孔隙水壓總面積
Why ?
Uz圖求平均壓密度不就是查Tv值?再由Tv求U
超額孔隙水壓消散面積/超額孔隙水壓總面積,Uz圖無此資訊吧?
: : 這樣的話,黏土層中央點還具有代表性嗎?取了一處好像誤差還蠻大的位置來做分析??
: : 其實疑問衍生出去還有很多,不過先提一個出來,請前輩、先進賜教。
: 壓密沉陷量關心的是黏土整層(Hc)的沉陷 而不是單點的沉陷
: 你所提到的黏土中央位置分析
: 大概是指土層應力的部分
: 黏土層頂部 中央與底部的應力
: 你可以自己找個題目算一遍比較看看
: 其實就1.頂部應力 頂部+粘土層高/2*黏土單位重 頂部+粘土層高*黏土單位重的關係
: 但是這是線性 比較不那麼準確
: 實際上應力增量會像個曲線
: 2.算法則是(頂部應力增量+4倍中央應力增量+底部應力增量)乘1/6
: 不過與1.比較起來 其實也挺接近的 但是計算所花的時間卻差很多
應力計算誤差不大,可是壓密度的誤差蠻大的,所以我才有疑問那為什麼要取中央點來
計算沉陷量,而不是取更適當的位置?
--
Tags:
土木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關於工務所的廁所的趣事?
![Frederica avatar](/img/cat5.jpg)
By Frederica
at 2008-06-06T21:26
at 2008-06-06T21:26
考技師的心得
![Jacky avatar](/img/cat1.jpg)
By Jacky
at 2008-06-06T13:16
at 2008-06-06T13:16
冤冤相電何時了
![Belly avatar](/img/cat1.jpg)
By Belly
at 2008-06-06T12:43
at 2008-06-06T12:43
迷惘
![Mia avatar](/img/cat2.jpg)
By Mia
at 2008-06-06T01:26
at 2008-06-06T01:26
D4226
![Jacky avatar](/img/cat2.jpg)
By Jacky
at 2008-06-05T13:11
at 2008-06-05T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