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德國資訊業生活實況 - 加班
By Andrew
at 2016-01-27T08:33
at 2016-01-27T08:33
Table of Contents
在德國就業一年半了,到底這裡的薪資水準如何,生活如何,
能存下多少錢,大致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打預防針,以資訊業來說,歐洲名目薪資確實的比美國低,
碩士畢45K(年薪,歐元,以
下若無特別標註都是如此)
歐洲薪資真正能跟美國比的只有瑞士,但是非歐盟人非常難拿到工作簽
相比美國動輒90K USD起跳,確實有差距。我在這篇文章不考慮兌換美元/歐元/台幣
歐元近期雖然低,也不可能永遠低。
如果歐元區崩解的話,則歐洲發達國家的貨幣只會升值而已
(這也意味著避免去非發達地區國家工作)
只要短期內不需要用到大量的台幣/美金,我不認為目前的匯率需要過分擔憂
既然如此,歐洲還有什麼吸引人離鄉背井的誘因呢?
- 低學費(並非全部。德、法、義、西、芬蘭等是如此)
我以往在德國一學期才付230歐元左右學費而已,
而這筆錢竟還包北威省內無限的交通車票(高鐵除外)
加上德國可持學生簽證打小工(美國多數學生簽不行)
碩士讀下來頂多花了五十萬台幣左右- 我相信即使在台灣,存到這筆錢應該不算難
比起美國讀兩年兩、三百萬,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 低房租:雅房300-500歐/月,套房至兩房小公寓500-800歐/月
美國灣區/紐約: 1500-2000鎂/月
- 多元的文化旅遊機會:不同文化的國家近在咫尺
自駕輕鬆遊,探索建築、美食、服飾輕而易舉
美國:壯觀多樣的國家公園風景。不過多數很遠就是了,都要飛機+租車。
講這麼多,身為一個計量人,還是把這些效果量化表示吧
====== 收入 ======
我就不講實際數字,資訊業碩士畢約42K - 50K左右(稅前)
我和我太太的薪資都落在這個範圍,我有多位(非歐盟人)的同學也是
在德國,這個收入範圍的所得扣除率大概是40%,就是實領60%。
扣除的部分包含了所得稅、養老金、健保與長照保險 (看病免費,跟台灣健保差不多好)
所以"並不是40%都拿去繳所得稅 (所得稅大概只有20%。如果單薪家庭則只有10%左右)"
目前理工醫護在德國辦工作簽證易如反掌,抽籤都不用
若取得德國學歷,拿到工作合約,則簽證辦理當場就可核准
若無德國學歷,則須勞工局審核。但因為理工醫護缺工,所以問題也不大
其他科系畢業則要50k的薪資水準才可辦,只有少數比較傑出的人可以達到這個水準
不過,如果一個人在德國拿到合法長期簽證(工作簽或學生簽),則其配偶可不受限制工作
剛入行幾年薪資可以漲得很快 (不過通常要自己去爭取)
一年5 -10%基本不是問題。做個五到七年,資深工程師之後,大概會到達高原期70-80k
(有朋友當資深工程師拿這個數字,非歐盟人)
====== 支出:約30K ======
總花費大概是30K (兩人)。要說是一人15K也差不多。
細項如下
- 房租:12k (由於我和我太太在不同城市工作,租兩間房,故這部分較高。
若同住,則7k - 10k應足夠。其實這沒有比台北高多少。
- 汽車:6.5k (賓士C class 公司車,但還是算個成本,畢竟這可算是薪水一部分)
- 旅遊:7.6k,許多是出差搭配旅遊,這大概包括了幾個大的行程如下
義大利托斯卡尼自駕兩週、紐約和德州五天、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四天、西西里島五天
台灣懇親一個月機票和額外旅遊花費
然後不時週末開到法國荷蘭德國盧森堡玩一玩
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其實歐洲旅行並不花錢。60歐元往往就可以住到很好的旅館
機票早點定也是150、200就可以來回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地
之所以會花這麼多,實在是因為我們太會玩了
- 商業午餐:1400
- 生活雜支:1700
注意:真正的生活開銷其實很低。很多人會覺得歐洲很貴是因為你們在火車站、機場
買東西。火車站和機場跟超市的價格可以差到4,5倍以上。比如超市的礦泉水1.5L
只要0.12歐元,比台灣還便宜
- 剩下大概一千歐元花在一些健保自付項目以及日常娛樂活動
PS:有小孩的話,每個月可領大概兩百歐元直到成年。教育健保免費。
所以基本上小孩不會多花什麼錢,只是多花時間。
====== 儲蓄 ======
一個人一年可以存個差不多15k吧,兩個人30k。
給個參考,福斯Golf大概25k,賓士大概35k - 45k。
若買房的話,30坪較新且地段不錯的的公寓(無公設)大概200k
也就是存個五、六年就可以現金買斷 (畢竟薪資會升)
回台灣置產的話,買台北房子的助益不大,因為實在太貴
買中南部倒是相對簡單。
另外,如果有心投資的話,一年一年賺個15k的資本,也算是頗有得玩了
====== 生活 ======
中午外食中餐館三菜快餐大概4歐元,吃潛艇堡三明治的話三歐元,其實沒比台北貴多少
晚餐幾乎都自己煮,健康又營養。晚上基本上有2-3小時的自由時間
至於週末生活大致是
- 健身:打網球、游泳
- 去荷蘭賞花、去法國買法國時裝、去荷蘭買新鮮海產、去Neuhaus的巧克力工廠大口試
吃、去德國參觀古堡
- 吃個中餐館:並不是特別多,不過稍微開點車,好的川菜、港點也是有
一個人15歐大概就夠了
長途旅遊
這我認為歐洲生活最吸引人的地方。優渥的長假搭配不過遠的距離,讓我們不停地在各地
發現驚喜
去年主要著重在義大利、西班牙、美國,今年則安排了希臘、南法、北歐極光等行程
====== 職場 ======
工時40小時完全沒有問題。回家加班偶爾有,但不常。真的加班太多也可以凹補休
老闆和雇員彼此尊重,想要什麼福利自己爭取,只要合理老闆通常會接受
在公司幾乎不可能加班,同事大概都五點到六點走,七點多算是超級晚。
一週1-2天在家工作 (Home office)還滿常見的
(不過要有原因,像我是因為跟我太太分居兩地,照顧小孩也可以是原因)
國定假日11天之外,我的有薪年假有28天,差不多是六週,通通可以放
不放還會被公司罵。話說回來,28天其實不算很多的。
舉例:我去年用了四週在台灣瞎混
我的公司接受我以講英語為主。在資訊界,這通常不是大問題
在其他工業界,會較注重當地語言。比如:技工可能只聽得懂當地語言
但其實不管什麼職位,都沒有所謂一定要會當地語言這回事
當地語言,以及專業知能,兩者都是雇主希望獲得的
但是愈是(技術)專業的職位,愈講求專業知能
所以只要你有辦法和老闆或部門同事溝通,我認為專業知能更重要,語言反而是其次
這裡的專業知能不是什麼幾年年資的問題,是你到底有多"利 (sharp)"的問題
如果你的技術水平比德國人明顯好,那講英文實在不構成聘用障礙
美國在語言方面當然有其優勢。雖然這個優勢在抵達的初期很明顯
但是就我理解,許多人進了職場時數年後還是沒辦法完全達到與在地人相同的語言水平
也由於美國會講英文的外國人多,故外國人要升遷時英文變得挺關鍵的
歐洲的情況是反正沒幾個外國人會講他們的當地語言,如果妳會講,就已經算是很好了
我覺得在美國高等的英語能力(比如托福110+)所帶來的職場競爭力
大概相當於在歐洲中高等歐語(托福95-100+,其實歐語沒托福XD)的競爭力
當然長遠來講,如果住了十年還是不能掌握當地語言的話,對職場升遷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但是繼續當個資深工程師,當到50, 60歲基本上也沒什麼不可
只要你持續進修,持續當個領域上的強者,這完全沒有問題
我們公司有好幾個資深工程師/業務顧問應該都過六十了
沒有管人,待遇卻跟中級主管差不多 (就我了解美國亦然)
我個人是不太傾向待這麼久啦,混個幾年後或許會轉往美、日發展,拓展經歷
最後還是想回到大中華地區
所以我有在考慮進一步的進修,或許是MBA,或許是博士
===== 結論 ======
跟在台灣工作的同學比的話,我覺得生活品質好很多,存的錢也算多
(聯發科、台積電或許差不多。但又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方面的技能?
此外聯發科有多操就不用講了)
勞動保障好很多,資遣通告期普遍3-6個月
薪水保障高,80-90%都是合約保證給付,只有剩下是公司營運紅利
此外學習異國企業文化、語言也是額外經驗收入
而對於一個喜歡旅遊的人來說,在歐洲工作則無疑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對於喜歡開伙的我來說,歐洲便宜的食材給我很多的發揮空間
此外比利時街坊處處可見的巧克力鋪,實在令人愛不釋手
話說回來,如果你只宅在家,想每天吃外食,然後又賺很多錢的話,那歐洲不適合
跟美國比的話 ... (我沒在美國工作過,只有交換學生一年)
淨所得可能還是會少美國一百萬吧。扣除美國較高的物價後可能還是會少個70, 80萬?
這部分期待有網友可以做類似的量化分析
但,多出的錢如何轉為人生的價值才是重點
要讀個TOP MBA 的話,美國薪水會存得快一點 (或許快一年)
如果要買台北的房子,我想在美國當軟體工程師會存得快一點
如果要買矽谷的房子,我的感覺是這多出的錢也會被房貸吃掉 (因為矽谷還是很貴)
當然美國也可以在比較便宜的地區找到仍然是90,100K的工作
但這些地區的生活,對我來講實在很無聊
舉例:大城市要開車五小時甚至坐飛機,除了outlet不知道還有那裏可以買東西
中餐館選擇就只有三間,還煮得不怎麼樣
大家都住獨棟別墅沒錯。但是出了門什麼都沒有,去那都要開車
不過,如果嚮往鄉村生活,喜歡週末宅在家,也沒什麼不好啦。真的是個人喜好
另一方面,美國的勞動保障較差一些(容易被fire),治安也較差一些(黑槍問題)
兒女教育經費高很多。如果要省錢讀公立學校的話,則又得去住較貴的學區
總之在美國賺得比較多是事實。但人生到底有沒有比較好?我想每個人答案不同
我覺得如果目標是長期居留的話,美國或德國都可以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人生
要房有房、要車有車、要旅遊有旅遊、要發展有發展
反只要你不過分貪心,這些都不會是問題
你不要亂花錢的話,不貸款也能買車買房 (不過有時貸款是一種划算的理財手段)
至於細節?那你得自己決定了。
--------------------------------------------------
最後給想問我問題的朋友一些建議
0. 請先爬我在這個版以及studyabroad版的文章
1. 我對非理工的就職情況非常不清楚。我只知道非理工的找工作相對難,薪水通常不好
,簽證也難辦。請原諒我不會給你具體解答。
2. 如果是理工的朋友,請來信的時候具體說明你自認有多強
如果你無法評斷自己有多強,或者你在國內產業就是中甚至後段班,那到歐洲是不可
能的
3. 原則上我傾向給年輕的朋友回信。愈有社會經驗的,請自己多加探索
--
能存下多少錢,大致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打預防針,以資訊業來說,歐洲名目薪資確實的比美國低,
碩士畢45K(年薪,歐元,以
下若無特別標註都是如此)
歐洲薪資真正能跟美國比的只有瑞士,但是非歐盟人非常難拿到工作簽
相比美國動輒90K USD起跳,確實有差距。我在這篇文章不考慮兌換美元/歐元/台幣
歐元近期雖然低,也不可能永遠低。
如果歐元區崩解的話,則歐洲發達國家的貨幣只會升值而已
(這也意味著避免去非發達地區國家工作)
只要短期內不需要用到大量的台幣/美金,我不認為目前的匯率需要過分擔憂
既然如此,歐洲還有什麼吸引人離鄉背井的誘因呢?
- 低學費(並非全部。德、法、義、西、芬蘭等是如此)
我以往在德國一學期才付230歐元左右學費而已,
而這筆錢竟還包北威省內無限的交通車票(高鐵除外)
加上德國可持學生簽證打小工(美國多數學生簽不行)
碩士讀下來頂多花了五十萬台幣左右- 我相信即使在台灣,存到這筆錢應該不算難
比起美國讀兩年兩、三百萬,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 低房租:雅房300-500歐/月,套房至兩房小公寓500-800歐/月
美國灣區/紐約: 1500-2000鎂/月
- 多元的文化旅遊機會:不同文化的國家近在咫尺
自駕輕鬆遊,探索建築、美食、服飾輕而易舉
美國:壯觀多樣的國家公園風景。不過多數很遠就是了,都要飛機+租車。
講這麼多,身為一個計量人,還是把這些效果量化表示吧
====== 收入 ======
我就不講實際數字,資訊業碩士畢約42K - 50K左右(稅前)
我和我太太的薪資都落在這個範圍,我有多位(非歐盟人)的同學也是
在德國,這個收入範圍的所得扣除率大概是40%,就是實領60%。
扣除的部分包含了所得稅、養老金、健保與長照保險 (看病免費,跟台灣健保差不多好)
所以"並不是40%都拿去繳所得稅 (所得稅大概只有20%。如果單薪家庭則只有10%左右)"
目前理工醫護在德國辦工作簽證易如反掌,抽籤都不用
若取得德國學歷,拿到工作合約,則簽證辦理當場就可核准
若無德國學歷,則須勞工局審核。但因為理工醫護缺工,所以問題也不大
其他科系畢業則要50k的薪資水準才可辦,只有少數比較傑出的人可以達到這個水準
不過,如果一個人在德國拿到合法長期簽證(工作簽或學生簽),則其配偶可不受限制工作
剛入行幾年薪資可以漲得很快 (不過通常要自己去爭取)
一年5 -10%基本不是問題。做個五到七年,資深工程師之後,大概會到達高原期70-80k
(有朋友當資深工程師拿這個數字,非歐盟人)
====== 支出:約30K ======
總花費大概是30K (兩人)。要說是一人15K也差不多。
細項如下
- 房租:12k (由於我和我太太在不同城市工作,租兩間房,故這部分較高。
若同住,則7k - 10k應足夠。其實這沒有比台北高多少。
- 汽車:6.5k (賓士C class 公司車,但還是算個成本,畢竟這可算是薪水一部分)
- 旅遊:7.6k,許多是出差搭配旅遊,這大概包括了幾個大的行程如下
義大利托斯卡尼自駕兩週、紐約和德州五天、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四天、西西里島五天
台灣懇親一個月機票和額外旅遊花費
然後不時週末開到法國荷蘭德國盧森堡玩一玩
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其實歐洲旅行並不花錢。60歐元往往就可以住到很好的旅館
機票早點定也是150、200就可以來回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地
之所以會花這麼多,實在是因為我們太會玩了
- 商業午餐:1400
- 生活雜支:1700
注意:真正的生活開銷其實很低。很多人會覺得歐洲很貴是因為你們在火車站、機場
買東西。火車站和機場跟超市的價格可以差到4,5倍以上。比如超市的礦泉水1.5L
只要0.12歐元,比台灣還便宜
- 剩下大概一千歐元花在一些健保自付項目以及日常娛樂活動
PS:有小孩的話,每個月可領大概兩百歐元直到成年。教育健保免費。
所以基本上小孩不會多花什麼錢,只是多花時間。
====== 儲蓄 ======
一個人一年可以存個差不多15k吧,兩個人30k。
給個參考,福斯Golf大概25k,賓士大概35k - 45k。
若買房的話,30坪較新且地段不錯的的公寓(無公設)大概200k
也就是存個五、六年就可以現金買斷 (畢竟薪資會升)
回台灣置產的話,買台北房子的助益不大,因為實在太貴
買中南部倒是相對簡單。
另外,如果有心投資的話,一年一年賺個15k的資本,也算是頗有得玩了
====== 生活 ======
中午外食中餐館三菜快餐大概4歐元,吃潛艇堡三明治的話三歐元,其實沒比台北貴多少
晚餐幾乎都自己煮,健康又營養。晚上基本上有2-3小時的自由時間
至於週末生活大致是
- 健身:打網球、游泳
- 去荷蘭賞花、去法國買法國時裝、去荷蘭買新鮮海產、去Neuhaus的巧克力工廠大口試
吃、去德國參觀古堡
- 吃個中餐館:並不是特別多,不過稍微開點車,好的川菜、港點也是有
一個人15歐大概就夠了
長途旅遊
這我認為歐洲生活最吸引人的地方。優渥的長假搭配不過遠的距離,讓我們不停地在各地
發現驚喜
去年主要著重在義大利、西班牙、美國,今年則安排了希臘、南法、北歐極光等行程
====== 職場 ======
工時40小時完全沒有問題。回家加班偶爾有,但不常。真的加班太多也可以凹補休
老闆和雇員彼此尊重,想要什麼福利自己爭取,只要合理老闆通常會接受
在公司幾乎不可能加班,同事大概都五點到六點走,七點多算是超級晚。
一週1-2天在家工作 (Home office)還滿常見的
(不過要有原因,像我是因為跟我太太分居兩地,照顧小孩也可以是原因)
國定假日11天之外,我的有薪年假有28天,差不多是六週,通通可以放
不放還會被公司罵。話說回來,28天其實不算很多的。
舉例:我去年用了四週在台灣瞎混
我的公司接受我以講英語為主。在資訊界,這通常不是大問題
在其他工業界,會較注重當地語言。比如:技工可能只聽得懂當地語言
但其實不管什麼職位,都沒有所謂一定要會當地語言這回事
當地語言,以及專業知能,兩者都是雇主希望獲得的
但是愈是(技術)專業的職位,愈講求專業知能
所以只要你有辦法和老闆或部門同事溝通,我認為專業知能更重要,語言反而是其次
這裡的專業知能不是什麼幾年年資的問題,是你到底有多"利 (sharp)"的問題
如果你的技術水平比德國人明顯好,那講英文實在不構成聘用障礙
美國在語言方面當然有其優勢。雖然這個優勢在抵達的初期很明顯
但是就我理解,許多人進了職場時數年後還是沒辦法完全達到與在地人相同的語言水平
也由於美國會講英文的外國人多,故外國人要升遷時英文變得挺關鍵的
歐洲的情況是反正沒幾個外國人會講他們的當地語言,如果妳會講,就已經算是很好了
我覺得在美國高等的英語能力(比如托福110+)所帶來的職場競爭力
大概相當於在歐洲中高等歐語(托福95-100+,其實歐語沒托福XD)的競爭力
當然長遠來講,如果住了十年還是不能掌握當地語言的話,對職場升遷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但是繼續當個資深工程師,當到50, 60歲基本上也沒什麼不可
只要你持續進修,持續當個領域上的強者,這完全沒有問題
我們公司有好幾個資深工程師/業務顧問應該都過六十了
沒有管人,待遇卻跟中級主管差不多 (就我了解美國亦然)
我個人是不太傾向待這麼久啦,混個幾年後或許會轉往美、日發展,拓展經歷
最後還是想回到大中華地區
所以我有在考慮進一步的進修,或許是MBA,或許是博士
===== 結論 ======
跟在台灣工作的同學比的話,我覺得生活品質好很多,存的錢也算多
(聯發科、台積電或許差不多。但又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方面的技能?
此外聯發科有多操就不用講了)
勞動保障好很多,資遣通告期普遍3-6個月
薪水保障高,80-90%都是合約保證給付,只有剩下是公司營運紅利
此外學習異國企業文化、語言也是額外經驗收入
而對於一個喜歡旅遊的人來說,在歐洲工作則無疑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對於喜歡開伙的我來說,歐洲便宜的食材給我很多的發揮空間
此外比利時街坊處處可見的巧克力鋪,實在令人愛不釋手
話說回來,如果你只宅在家,想每天吃外食,然後又賺很多錢的話,那歐洲不適合
跟美國比的話 ... (我沒在美國工作過,只有交換學生一年)
淨所得可能還是會少美國一百萬吧。扣除美國較高的物價後可能還是會少個70, 80萬?
這部分期待有網友可以做類似的量化分析
但,多出的錢如何轉為人生的價值才是重點
要讀個TOP MBA 的話,美國薪水會存得快一點 (或許快一年)
如果要買台北的房子,我想在美國當軟體工程師會存得快一點
如果要買矽谷的房子,我的感覺是這多出的錢也會被房貸吃掉 (因為矽谷還是很貴)
當然美國也可以在比較便宜的地區找到仍然是90,100K的工作
但這些地區的生活,對我來講實在很無聊
舉例:大城市要開車五小時甚至坐飛機,除了outlet不知道還有那裏可以買東西
中餐館選擇就只有三間,還煮得不怎麼樣
大家都住獨棟別墅沒錯。但是出了門什麼都沒有,去那都要開車
不過,如果嚮往鄉村生活,喜歡週末宅在家,也沒什麼不好啦。真的是個人喜好
另一方面,美國的勞動保障較差一些(容易被fire),治安也較差一些(黑槍問題)
兒女教育經費高很多。如果要省錢讀公立學校的話,則又得去住較貴的學區
總之在美國賺得比較多是事實。但人生到底有沒有比較好?我想每個人答案不同
我覺得如果目標是長期居留的話,美國或德國都可以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人生
要房有房、要車有車、要旅遊有旅遊、要發展有發展
反只要你不過分貪心,這些都不會是問題
你不要亂花錢的話,不貸款也能買車買房 (不過有時貸款是一種划算的理財手段)
至於細節?那你得自己決定了。
--------------------------------------------------
最後給想問我問題的朋友一些建議
0. 請先爬我在這個版以及studyabroad版的文章
1. 我對非理工的就職情況非常不清楚。我只知道非理工的找工作相對難,薪水通常不好
,簽證也難辦。請原諒我不會給你具體解答。
2. 如果是理工的朋友,請來信的時候具體說明你自認有多強
如果你無法評斷自己有多強,或者你在國內產業就是中甚至後段班,那到歐洲是不可
能的
3. 原則上我傾向給年輕的朋友回信。愈有社會經驗的,請自己多加探索
--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16-01-31T02:10
at 2016-01-31T02:10
By Belly
at 2016-02-02T23:59
at 2016-02-02T23:59
By Anonymous
at 2016-02-03T07:46
at 2016-02-03T07:46
By Belly
at 2016-02-04T18:52
at 2016-02-04T18:52
By Irma
at 2016-02-08T09:35
at 2016-02-08T09:35
By Elvira
at 2016-02-12T04:02
at 2016-02-12T04:02
By Hedwig
at 2016-02-14T23:07
at 2016-02-14T23:07
By Tom
at 2016-02-18T15:40
at 2016-02-18T15:40
By Hedda
at 2016-02-19T15:22
at 2016-02-19T15:22
By Tristan Cohan
at 2016-02-23T21:56
at 2016-02-23T21:56
By Damian
at 2016-02-27T20:40
at 2016-02-27T20:40
By Oscar
at 2016-02-29T04:36
at 2016-02-29T04:36
By Tom
at 2016-02-29T10:19
at 2016-02-29T10:19
By Dorothy
at 2016-03-01T05:07
at 2016-03-01T05:07
By Ina
at 2016-03-02T23:39
at 2016-03-02T23:39
By Gilbert
at 2016-03-04T18:00
at 2016-03-04T18:00
By Andy
at 2016-03-07T16:16
at 2016-03-07T16:16
By Oscar
at 2016-03-12T04:37
at 2016-03-12T04:37
By Skylar Davis
at 2016-03-14T21:12
at 2016-03-14T21:12
By Hedda
at 2016-03-16T23:31
at 2016-03-16T23:31
By Joe
at 2016-03-17T06:05
at 2016-03-17T06:05
By Linda
at 2016-03-17T11:32
at 2016-03-17T11:32
By Kyle
at 2016-03-18T06:19
at 2016-03-18T06:19
By Kumar
at 2016-03-19T05:30
at 2016-03-19T05:30
By Callum
at 2016-03-23T13:37
at 2016-03-23T13:37
By George
at 2016-03-25T03:55
at 2016-03-25T03:55
By Erin
at 2016-03-25T15:00
at 2016-03-25T15:00
By Necoo
at 2016-03-27T02:48
at 2016-03-27T02:48
By Queena
at 2016-03-28T13:37
at 2016-03-28T13:37
By Sandy
at 2016-04-01T08:08
at 2016-04-01T08:08
By Anonymous
at 2016-04-05T00:42
at 2016-04-05T00:42
By Caitlin
at 2016-04-09T05:54
at 2016-04-09T05:54
By Caitlin
at 2016-04-10T15:43
at 2016-04-10T15:43
By Zenobia
at 2016-04-12T19:01
at 2016-04-12T19:01
By Lucy
at 2016-04-13T05:44
at 2016-04-13T05:44
By Erin
at 2016-04-16T18:17
at 2016-04-16T18:17
By Dorothy
at 2016-04-18T11:35
at 2016-04-18T11:35
By Odelette
at 2016-04-19T21:44
at 2016-04-19T21:44
By Gilbert
at 2016-04-20T09:16
at 2016-04-20T09:16
By Brianna
at 2016-04-21T13:12
at 2016-04-21T13:12
By Gilbert
at 2016-04-21T21:45
at 2016-04-21T21:45
By Brianna
at 2016-04-25T15:42
at 2016-04-25T15:42
By Connor
at 2016-04-27T15:26
at 2016-04-27T15:26
By Lucy
at 2016-04-30T03:34
at 2016-04-30T03:34
By Regina
at 2016-04-30T21:55
at 2016-04-30T21:55
By Zora
at 2016-05-03T23:32
at 2016-05-03T23:32
By Hedy
at 2016-05-07T21:27
at 2016-05-07T21:27
By Iris
at 2016-05-08T06:32
at 2016-05-08T06:32
By Olga
at 2016-05-13T03:31
at 2016-05-13T03:31
By Iris
at 2016-05-13T06:21
at 2016-05-13T06:21
By Olga
at 2016-05-15T08:36
at 2016-05-15T08:36
By Victoria
at 2016-05-19T10:25
at 2016-05-19T10:25
By Ingrid
at 2016-05-21T10:07
at 2016-05-21T10:07
By Sierra Rose
at 2016-05-22T01:14
at 2016-05-22T01:14
By Eartha
at 2016-05-22T22:50
at 2016-05-22T22:50
By Hedwig
at 2016-05-23T07:32
at 2016-05-23T07:32
By Genevieve
at 2016-05-25T07:23
at 2016-05-25T07:23
By Selena
at 2016-05-26T23:16
at 2016-05-26T23:16
By Bethany
at 2016-05-28T01:29
at 2016-05-28T01:29
By Zenobia
at 2016-06-01T13:42
at 2016-06-01T13:42
By Poppy
at 2016-06-03T02:33
at 2016-06-03T02:33
By Donna
at 2016-06-03T15:24
at 2016-06-03T15:24
By Olivia
at 2016-06-07T04:00
at 2016-06-07T04:00
By Vanessa
at 2016-06-10T17:17
at 2016-06-10T17:17
By Delia
at 2016-06-14T02:09
at 2016-06-14T02:09
By Christine
at 2016-06-14T20:13
at 2016-06-14T20:13
By Blanche
at 2016-06-18T14:32
at 2016-06-18T14:32
By Eartha
at 2016-06-22T09:13
at 2016-06-22T09:13
By Eartha
at 2016-06-22T11:07
at 2016-06-22T11:07
By Anthony
at 2016-06-24T05:39
at 2016-06-24T05:39
By Donna
at 2016-06-28T15:55
at 2016-06-28T15:55
By Mason
at 2016-07-02T04:43
at 2016-07-02T04:43
By Yuri
at 2016-07-06T20:09
at 2016-07-06T20:09
By Jessica
at 2016-07-09T18:18
at 2016-07-09T18:18
By Faithe
at 2016-07-10T11:33
at 2016-07-10T11:33
By James
at 2016-07-11T00:14
at 2016-07-11T00:14
By Rebecca
at 2016-07-13T18:57
at 2016-07-13T18:57
By Dinah
at 2016-07-13T21:24
at 2016-07-13T21:24
By Carol
at 2016-07-16T09:47
at 2016-07-16T09:47
By Frederic
at 2016-07-19T11:09
at 2016-07-19T11:09
By Candice
at 2016-07-21T14:46
at 2016-07-21T14:46
By Aaliyah
at 2016-07-23T17:26
at 2016-07-23T17:26
By Emma
at 2016-07-25T06:07
at 2016-07-25T06:07
By Zenobia
at 2016-07-29T23:48
at 2016-07-29T23:48
By Kumar
at 2016-08-01T16:51
at 2016-08-01T16:51
By Oscar
at 2016-08-03T20:33
at 2016-08-03T20:33
By Suhail Hany
at 2016-08-08T04:59
at 2016-08-08T04:59
By Valerie
at 2016-08-12T23:34
at 2016-08-12T23:34
By Hardy
at 2016-08-14T16:45
at 2016-08-14T16:45
By Elizabeth
at 2016-08-15T21:37
at 2016-08-15T21:37
By Caroline
at 2016-08-17T07:09
at 2016-08-17T07:09
By Jacob
at 2016-08-18T11:44
at 2016-08-18T11:44
By Leila
at 2016-08-19T17:26
at 2016-08-19T17:26
By Susan
at 2016-08-20T01:49
at 2016-08-20T01:49
By Enid
at 2016-08-20T19:06
at 2016-08-20T19:06
By Hedwig
at 2016-08-25T01:37
at 2016-08-25T01:37
By Andy
at 2016-08-25T07:59
at 2016-08-25T07:59
By Susan
at 2016-08-29T16:52
at 2016-08-29T16:52
By Zanna
at 2016-09-02T02:58
at 2016-09-02T02:58
By Caroline
at 2016-09-04T07:15
at 2016-09-04T07:15
By Dora
at 2016-09-08T08:26
at 2016-09-08T08:26
By Ula
at 2016-09-09T02:17
at 2016-09-09T02:17
By Margaret
at 2016-09-13T02:45
at 2016-09-13T02:45
By Annie
at 2016-09-16T03:36
at 2016-09-16T03:36
By Ina
at 2016-09-18T14:58
at 2016-09-18T14:58
By Faithe
at 2016-09-19T20:58
at 2016-09-19T20:58
By Kama
at 2016-09-23T12:12
at 2016-09-23T12:12
By Charlie
at 2016-09-28T02:21
at 2016-09-28T02:21
By Jake
at 2016-10-03T00:04
at 2016-10-03T00:04
By Tom
at 2016-10-03T04:51
at 2016-10-03T04:51
By Joe
at 2016-10-05T18:28
at 2016-10-05T18:28
By Elma
at 2016-10-09T21:44
at 2016-10-09T21:44
By Ina
at 2016-10-12T02:49
at 2016-10-12T02:49
By Anthony
at 2016-10-14T15:03
at 2016-10-14T15:03
By Cara
at 2016-10-17T15:06
at 2016-10-17T15:06
By Caitlin
at 2016-10-18T02:30
at 2016-10-18T02:30
By Isabella
at 2016-10-21T13:57
at 2016-10-21T13:57
By Noah
at 2016-10-26T00:12
at 2016-10-26T00:12
By Charlie
at 2016-10-28T14:11
at 2016-10-28T14:11
By Blanche
at 2016-10-29T04:00
at 2016-10-29T04:00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6-11-03T03:32
at 2016-11-03T03:32
By Franklin
at 2016-11-05T02:56
at 2016-11-05T02:56
By Yuri
at 2016-11-10T01:07
at 2016-11-10T01:07
By Dinah
at 2016-11-12T13:10
at 2016-11-12T13:10
By Caitlin
at 2016-11-17T01:24
at 2016-11-17T01:24
By Olive
at 2016-11-18T19:30
at 2016-11-18T19:30
By Suhail Hany
at 2016-11-23T11:39
at 2016-11-23T11:39
By Steve
at 2016-11-27T23:39
at 2016-11-27T23:39
By Ivy
at 2016-11-30T01:58
at 2016-11-30T01:58
By Heather
at 2016-11-30T11:19
at 2016-11-30T11:19
By Ingrid
at 2016-12-02T13:11
at 2016-12-02T13:11
By Connor
at 2016-12-05T02:59
at 2016-12-05T02:59
By Tom
at 2016-12-07T05:17
at 2016-12-07T05:17
By Agnes
at 2016-12-07T21:55
at 2016-12-07T21:55
By Anthony
at 2016-12-12T17:56
at 2016-12-12T17:56
By Jack
at 2016-12-17T16:24
at 2016-12-17T16:24
By Lauren
at 2016-12-22T03:08
at 2016-12-22T03:08
By Kumar
at 2016-12-23T07:12
at 2016-12-23T07:12
By Robert
at 2016-12-27T07:47
at 2016-12-27T07:47
By Erin
at 2016-12-30T03:55
at 2016-12-30T03:55
By Elizabeth
at 2016-12-30T18:38
at 2016-12-30T18:38
By Eden
at 2017-01-01T07:03
at 2017-01-01T07:03
By Dorothy
at 2017-01-06T01:58
at 2017-01-06T01:58
By Heather
at 2017-01-10T11:54
at 2017-01-10T11:54
By Gary
at 2017-01-14T07:34
at 2017-01-14T07:34
By Odelette
at 2017-01-18T04:04
at 2017-01-18T04:04
By Hedy
at 2017-01-20T02:41
at 2017-01-20T02:41
By Megan
at 2017-01-21T07:00
at 2017-01-21T07:00
By Sarah
at 2017-01-23T16:33
at 2017-01-23T16:33
By Queena
at 2017-01-27T00:19
at 2017-01-27T00:19
By Edward Lewis
at 2017-01-27T19:05
at 2017-01-27T19:05
By Jacky
at 2017-01-29T16:26
at 2017-01-29T16:26
By Eartha
at 2017-01-31T00:29
at 2017-01-31T00:29
By Hamiltion
at 2017-02-02T07:00
at 2017-02-02T07:00
By Joe
at 2017-02-02T20:27
at 2017-02-02T20:27
By Mary
at 2017-02-06T17:55
at 2017-02-06T17:55
By Lydia
at 2017-02-07T13:51
at 2017-02-07T13:51
By Rachel
at 2017-02-10T15:37
at 2017-02-10T15:37
By Donna
at 2017-02-15T00:06
at 2017-02-15T00:06
By Zenobia
at 2017-02-17T10:26
at 2017-02-17T10:26
By Vanessa
at 2017-02-18T13:03
at 2017-02-18T13:03
By Zora
at 2017-02-20T11:01
at 2017-02-20T11:01
By Lydia
at 2017-02-20T19:55
at 2017-02-20T19:55
Related Posts
比利時 薪資請益
By Annie
at 2016-01-27T06:19
at 2016-01-27T06:19
初次報稅問題請教
By Delia
at 2016-01-26T16:16
at 2016-01-26T16:16
該留日本發展還是去美國重新開始?
By Charlie
at 2016-01-23T21:15
at 2016-01-23T21:15
也有人2014年退稅還沒過嗎
By Jacky
at 2016-01-23T02:58
at 2016-01-23T02:58
Nanotek Instruments徵電池生產/開發專業
By Dinah
at 2016-01-22T23:28
at 2016-01-22T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