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多少公司真的從事RD中的"R"?? - 面試
By Quintina
at 2016-07-24T23:48
at 2016-07-24T23:48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Qoo2222 (Qoo2222)》之銘言:
: RD 正式的全名的Research & Develop
: (不是rework and debug唷)
: 如果是國外的公司
: Research 和 Develop 是完全不同的工作
: Research是比較前瞻 高不確定性 可能是N+2代後的產品
: 做的是真正的研究 很多具有學術價值
: Develop則是比較像是產品化 大多是N+1代這塊
: 不確定性遠低於Research 幾乎沒有任何學術價值
: 嚴格講台灣99.9%的RD都是做這一塊吧
: 台灣有多少公司真的從事RD中的"R"??
我來分享一下我對於研發工作的看法吧。
只要工作上,給你一筆錢,要你自己創一個研究題目,
這個題目,跟公司產品有關,但研究成果不一定能用在產品。
然後不管你怎麼做。時間到了交成果。
這應該是很標準的研發工作吧?
(還請大家多多分享,對於研發的看法)
台灣這種工作蠻多的吧,學術界全部是。
經濟部底下財團法人也是,中科院,核研所,多得是這種單位。
另外我之前待過50人不到的小公司,老闆與主管也不怎麼管我,只告訴我一個方向,
例如: 怎麼樣才能自動學習到,網路上目前最熱的話題與關鍵字? (類似的工作)
然後要我自己做。這東西也沒有時間表,怎麼上產品。
然後天天到公司就是看看Paper,改改程式,看有沒有更好的結果。
每週報告一下進度而已,這研究做了半年也沒什麼壓力。
雖然偶而會有產品開發的事情要做,但份量也不多。50%以上的時間都在自由發揮。
現在我不在台灣,待的公司也是一樣阿,30%的時間在忙上線的APP功能,
剩下的時間基本上,沒什麼事做。
每個月要自己規劃這個月的研究方向與產出目標。
由於這個組織比較不注重學術或科學,所以我幾乎都在寫產品相關專利。
之前面試經驗也是,一堆大公司都有類似的工作職缺。
我的經驗是,只要是高學歷,或比較好的學校,然後又"不直接觸產品開發",
很容易工作性質就變成研發吧。
至於很多人認為你一個月,半年就有成果?
這一定不是真正研發。
這分成兩方面來說:
1. 非常困難的研發題目,也是分解成多年,多個小難題來做。
每個小難題,又把他拆成各種不同嘗試。
所以一個月、半年的階段性的產出,是很容易就有的。
即使失敗,也是種產出。(這可能很多人很難體會)
尤其是機器學習領域,現在非常競爭,通常一個模型嘗試,可能幾天就要有成果。
不管成功或失敗,對自己與公司都是學習。
所以短期間有個階段性成果,在研發來說是很平常的,
並非所謂的研究,就該幾年有產出才叫研究。
2. 短期給成果,讓金主或主管好交差。
即使是離業界最遠, 最嚴謹的學術界(例如中研院),
也無法接受一個研究多年才交成果。
即使是再給你空間的主管,也會被質疑養了冗員做什麼。
為了平息這些攻擊,在做任何研究前本來就該想好怎麼給大家台階下。
所以在難的研究,都要定期產出成果,這成果並不是一定解決問題,
而是把產品或科學的極限或創意,再往前推一點。
把往前推一點的點,公開用專利,或論文的形式,去產出。
讓那些覺得你浪費公司錢與時間的人,看到些希望。
做這些事情,其實很無聊的,
重點是真的要靜心下來,啃一些無聊的技術,願意寫一堆報告
還不一定有什麼成就感。說真的,以台灣的環境,薪水也不見得比較高。
你研究再強,績效真的好嗎,薪水會一直增加嗎? 又是一門人生藝術了。
對於此版的風格,我真的是很懷疑,
真的有那麼多人很愛無聊的"研發"類型工作?
總覺得說說而已。
沒做過的事情,永遠覺得很爽而已。
補充一下:
有些人說這種工作不多?
之前我在台灣找工作時,幾乎都是這類,即使業界也是一樣。
重點是,選研發部門,沒有接觸產品線,幾乎都是這類工作阿。
--
: RD 正式的全名的Research & Develop
: (不是rework and debug唷)
: 如果是國外的公司
: Research 和 Develop 是完全不同的工作
: Research是比較前瞻 高不確定性 可能是N+2代後的產品
: 做的是真正的研究 很多具有學術價值
: Develop則是比較像是產品化 大多是N+1代這塊
: 不確定性遠低於Research 幾乎沒有任何學術價值
: 嚴格講台灣99.9%的RD都是做這一塊吧
: 台灣有多少公司真的從事RD中的"R"??
我來分享一下我對於研發工作的看法吧。
只要工作上,給你一筆錢,要你自己創一個研究題目,
這個題目,跟公司產品有關,但研究成果不一定能用在產品。
然後不管你怎麼做。時間到了交成果。
這應該是很標準的研發工作吧?
(還請大家多多分享,對於研發的看法)
台灣這種工作蠻多的吧,學術界全部是。
經濟部底下財團法人也是,中科院,核研所,多得是這種單位。
另外我之前待過50人不到的小公司,老闆與主管也不怎麼管我,只告訴我一個方向,
例如: 怎麼樣才能自動學習到,網路上目前最熱的話題與關鍵字? (類似的工作)
然後要我自己做。這東西也沒有時間表,怎麼上產品。
然後天天到公司就是看看Paper,改改程式,看有沒有更好的結果。
每週報告一下進度而已,這研究做了半年也沒什麼壓力。
雖然偶而會有產品開發的事情要做,但份量也不多。50%以上的時間都在自由發揮。
現在我不在台灣,待的公司也是一樣阿,30%的時間在忙上線的APP功能,
剩下的時間基本上,沒什麼事做。
每個月要自己規劃這個月的研究方向與產出目標。
由於這個組織比較不注重學術或科學,所以我幾乎都在寫產品相關專利。
之前面試經驗也是,一堆大公司都有類似的工作職缺。
我的經驗是,只要是高學歷,或比較好的學校,然後又"不直接觸產品開發",
很容易工作性質就變成研發吧。
至於很多人認為你一個月,半年就有成果?
這一定不是真正研發。
這分成兩方面來說:
1. 非常困難的研發題目,也是分解成多年,多個小難題來做。
每個小難題,又把他拆成各種不同嘗試。
所以一個月、半年的階段性的產出,是很容易就有的。
即使失敗,也是種產出。(這可能很多人很難體會)
尤其是機器學習領域,現在非常競爭,通常一個模型嘗試,可能幾天就要有成果。
不管成功或失敗,對自己與公司都是學習。
所以短期間有個階段性成果,在研發來說是很平常的,
並非所謂的研究,就該幾年有產出才叫研究。
2. 短期給成果,讓金主或主管好交差。
即使是離業界最遠, 最嚴謹的學術界(例如中研院),
也無法接受一個研究多年才交成果。
即使是再給你空間的主管,也會被質疑養了冗員做什麼。
為了平息這些攻擊,在做任何研究前本來就該想好怎麼給大家台階下。
所以在難的研究,都要定期產出成果,這成果並不是一定解決問題,
而是把產品或科學的極限或創意,再往前推一點。
把往前推一點的點,公開用專利,或論文的形式,去產出。
讓那些覺得你浪費公司錢與時間的人,看到些希望。
做這些事情,其實很無聊的,
重點是真的要靜心下來,啃一些無聊的技術,願意寫一堆報告
還不一定有什麼成就感。說真的,以台灣的環境,薪水也不見得比較高。
你研究再強,績效真的好嗎,薪水會一直增加嗎? 又是一門人生藝術了。
對於此版的風格,我真的是很懷疑,
真的有那麼多人很愛無聊的"研發"類型工作?
總覺得說說而已。
沒做過的事情,永遠覺得很爽而已。
補充一下:
有些人說這種工作不多?
之前我在台灣找工作時,幾乎都是這類,即使業界也是一樣。
重點是,選研發部門,沒有接觸產品線,幾乎都是這類工作阿。
--
All Comments
By Hedda
at 2016-07-28T10:47
at 2016-07-28T10:47
By Mary
at 2016-07-28T16:18
at 2016-07-28T16:18
By Anthony
at 2016-07-29T04:33
at 2016-07-29T04:33
By Wallis
at 2016-07-31T15:35
at 2016-07-31T15:35
By Valerie
at 2016-08-03T22:48
at 2016-08-03T22:48
By Daph Bay
at 2016-08-04T21:30
at 2016-08-04T21:30
By Harry
at 2016-08-09T18:41
at 2016-08-09T18:41
By Callum
at 2016-08-10T09:19
at 2016-08-10T09:19
By Donna
at 2016-08-12T08:49
at 2016-08-12T08:49
By Frederica
at 2016-08-17T06:34
at 2016-08-17T06:34
By Liam
at 2016-08-19T15:13
at 2016-08-19T15:13
By Susan
at 2016-08-21T14:38
at 2016-08-21T14:38
Related Posts
offer 友達
By Susan
at 2016-07-24T21:12
at 2016-07-24T21:12
美商儀析科技 有人面試過嗎?
By Andrew
at 2016-07-24T20:20
at 2016-07-24T20:20
歐美面試案例解析交流(台北)
By Daph Bay
at 2016-07-24T20:19
at 2016-07-24T20:19
主管不給離職 要算我曠職
By Kumar
at 2016-07-24T13:34
at 2016-07-24T13:34
杏輝醫藥代表 面試
By Ina
at 2016-07-24T11:26
at 2016-07-24T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