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抗貧大會師」的意義? - 社工
By Joseph
at 2013-10-22T00:05
at 2013-10-22T00:05
Table of Contents
用回文來回好了,這樣比較不會零散。
我覺得心情平復過後,有必要再來釐清一下自己的發言位置,還有整個思考的過程。
我大學並非念社工,憑著部落服務隊的經驗,進到社工所。當初對社工有所期待,期待能
藉由學習社工,回去在部落做點事,為原住民朋友做點什麼。
當然,進到社工所,實際接觸到更多社工界的實務工作者,也才慢慢耳聞社工實務界第一
線的狀況:工時過長、加班換補休、薪資回捐、人事鬥爭、募款壓力、主管的意志...
其實我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知道實務界的現實跟狀況,也知道一個機構要生存下
去,必須要有穩定的財源,而對於一個民間機構來說,不是跟政府寫方案拿錢,就是要想
辦法募款,不管是跟企業主,還是跟社會大眾。這點,對於大學唸商管的我而言,其實是
很熟悉的情境。如果說按照學科性質來說,那應該沒有人比我更重視現實面,因為我大學
所學就是在教會我「資本主義的現實」,怎樣在這個競爭的市場中求生存。之所以來念社
工,也是一部分想要脫離一下商學院的思考方式,設想更多的「人」的部分,而不是只有
整天都在想財務比率、想投資報酬率、想財務報表的分析、想怎樣管理與經營一家公司。
另外我對社會學,也有一定的興趣。這種興趣不單純是學科上的,而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
,能夠幫助自己看到一個人「背後」的東西,有什麼正在影響這個人的想法跟行為,也同
時是看清自己的社會處境。包括自己中產階級的背景、男性的性別優勢、身為漢人在原漢
關係中的優勢...等等。我也注意到像某版友說的,社會學分析到最後,往往會有不切實際
的情形,所以我最後才會選擇來念社工,而非社會所。我認為社工比較貼近人的真實需要
與感受,但社會學的視野可以幫助我更了解一個人。
交代完我的背景之後,我重新回到當初看到家扶這篇文章的提問,我發現其實自己把兩種
提問混在一起:
第一個是關於家扶「脫貧方案」的價值,是否真能幫助案主或案家脫貧?甚至成功脫貧之
後,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方式,仍舊沒有改變,因而會造成下一批案家的產生?
第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提醒我,我沒有了解「脫貧方案」的全貌,以及它更多豐富的
意義,不能用「自以為的想像」來評價,這點我非常同意。我昨天甚至跟自己開玩笑說,
這種動力搞不好可以促使我寫一篇碩士論文 XD
但要謝謝這兩天,有許多周遭的人,不管目前是不是在家扶內工作,都幫助我補充了脈絡
。的確,不在其中,會常常看不到全面的圖像,容易抓著一個小點,就開始大放厥詞。我
十分討厭這樣的學術工作者,也期許自己若以後走入學術界,不會變成這種胡亂批判實務
界,但對實務界一點實質幫助也沒有的學術工作者。
第二個問題,是來自於對家扶募款活動的「社會效果」,也就是募款活動對當事人─姑且
稱之為「脫貧家戶」─形象的再現。我擔心的是,過於扁平化的呈現方式,是否反而讓當
事人消音?當事人的豐富性,以及貧窮作為一個「社會議題」的重要性,是否無法在這個
活動中彰顯?
我能夠理解,民間社福機構必須要辦理活動募款的生存壓力,有時候可能必須犧牲掉一些
細緻的考量,而利用比較簡單、清楚、跟社會大眾有共鳴的文字和表演方式,讓社會大眾
認同機構的目標。某種程度可能也會跟主流的價值有些妥協,不太可能全然採用基進的立
場。但我想的是,募款本身就是教育的過程,所以我一開始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也才會
有這麼大的反應:如果社會大眾看到這樣的募款活動,會怎麼想「貧窮」、「窮人」、「
窮困家庭」?這是可以討論的,本身不是全有全無的東西。
至於「單純希望家扶的同工們能認真思考」,這句話的確有點過重。如果有傷害到基層社
工(尤其家扶工作者)的情感,先向你們說聲抱歉。
我想更深刻地是來自於,我很願意相信家扶社工的實務能力,期許你們(也是同時指向未
來在社工界的自己)能在實務工作上,不要放棄思考方案的目標,還有案主問題根源的努
力。
我也理解在真正的實務現場,實務工作者往往要應付眼前的個案狀況,還有種種的行政文
書、流程,尤其機構評鑑工作,還有主管和機構主事者的意志,不一定都能夠有學院的奢
侈、餘裕坐下來「反思」、「分析」。實務現場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
先回覆到這裡,可能沒有每位回覆者都有回覆到你們的意見,但我還是要謝謝你們的提醒
,提醒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研究生,實務工作者所做過的一切努力。
------------------------------------------------------------------------------
10/22 中午 12:40 新增的想法:
其實我很同意社工的工作者有一種「實用焦慮感」應該被正視。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社工在線上面對眾多個案的狀況,已經累得半死的時候,他/她想
要知道的可能不是「到底脫貧方案是否複製還是翻轉資本主義的結構?」,而是:「到底
我要怎麼應付眼前的個案狀況?到底個案的問題我該怎麼樣解決?到底我要怎麼應付上級
的要求?」
如果沒有正視工作者的「實用焦慮」,直接跳到一種抽象的思考邏輯上,反而會變成對工
作者的「學術霸凌」,不管立意是保守還是解放,是左派還是右派,是擁護還是反對資本
主義。
--
我覺得心情平復過後,有必要再來釐清一下自己的發言位置,還有整個思考的過程。
我大學並非念社工,憑著部落服務隊的經驗,進到社工所。當初對社工有所期待,期待能
藉由學習社工,回去在部落做點事,為原住民朋友做點什麼。
當然,進到社工所,實際接觸到更多社工界的實務工作者,也才慢慢耳聞社工實務界第一
線的狀況:工時過長、加班換補休、薪資回捐、人事鬥爭、募款壓力、主管的意志...
其實我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知道實務界的現實跟狀況,也知道一個機構要生存下
去,必須要有穩定的財源,而對於一個民間機構來說,不是跟政府寫方案拿錢,就是要想
辦法募款,不管是跟企業主,還是跟社會大眾。這點,對於大學唸商管的我而言,其實是
很熟悉的情境。如果說按照學科性質來說,那應該沒有人比我更重視現實面,因為我大學
所學就是在教會我「資本主義的現實」,怎樣在這個競爭的市場中求生存。之所以來念社
工,也是一部分想要脫離一下商學院的思考方式,設想更多的「人」的部分,而不是只有
整天都在想財務比率、想投資報酬率、想財務報表的分析、想怎樣管理與經營一家公司。
另外我對社會學,也有一定的興趣。這種興趣不單純是學科上的,而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
,能夠幫助自己看到一個人「背後」的東西,有什麼正在影響這個人的想法跟行為,也同
時是看清自己的社會處境。包括自己中產階級的背景、男性的性別優勢、身為漢人在原漢
關係中的優勢...等等。我也注意到像某版友說的,社會學分析到最後,往往會有不切實際
的情形,所以我最後才會選擇來念社工,而非社會所。我認為社工比較貼近人的真實需要
與感受,但社會學的視野可以幫助我更了解一個人。
交代完我的背景之後,我重新回到當初看到家扶這篇文章的提問,我發現其實自己把兩種
提問混在一起:
第一個是關於家扶「脫貧方案」的價值,是否真能幫助案主或案家脫貧?甚至成功脫貧之
後,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方式,仍舊沒有改變,因而會造成下一批案家的產生?
第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提醒我,我沒有了解「脫貧方案」的全貌,以及它更多豐富的
意義,不能用「自以為的想像」來評價,這點我非常同意。我昨天甚至跟自己開玩笑說,
這種動力搞不好可以促使我寫一篇碩士論文 XD
但要謝謝這兩天,有許多周遭的人,不管目前是不是在家扶內工作,都幫助我補充了脈絡
。的確,不在其中,會常常看不到全面的圖像,容易抓著一個小點,就開始大放厥詞。我
十分討厭這樣的學術工作者,也期許自己若以後走入學術界,不會變成這種胡亂批判實務
界,但對實務界一點實質幫助也沒有的學術工作者。
第二個問題,是來自於對家扶募款活動的「社會效果」,也就是募款活動對當事人─姑且
稱之為「脫貧家戶」─形象的再現。我擔心的是,過於扁平化的呈現方式,是否反而讓當
事人消音?當事人的豐富性,以及貧窮作為一個「社會議題」的重要性,是否無法在這個
活動中彰顯?
我能夠理解,民間社福機構必須要辦理活動募款的生存壓力,有時候可能必須犧牲掉一些
細緻的考量,而利用比較簡單、清楚、跟社會大眾有共鳴的文字和表演方式,讓社會大眾
認同機構的目標。某種程度可能也會跟主流的價值有些妥協,不太可能全然採用基進的立
場。但我想的是,募款本身就是教育的過程,所以我一開始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也才會
有這麼大的反應:如果社會大眾看到這樣的募款活動,會怎麼想「貧窮」、「窮人」、「
窮困家庭」?這是可以討論的,本身不是全有全無的東西。
至於「單純希望家扶的同工們能認真思考」,這句話的確有點過重。如果有傷害到基層社
工(尤其家扶工作者)的情感,先向你們說聲抱歉。
我想更深刻地是來自於,我很願意相信家扶社工的實務能力,期許你們(也是同時指向未
來在社工界的自己)能在實務工作上,不要放棄思考方案的目標,還有案主問題根源的努
力。
我也理解在真正的實務現場,實務工作者往往要應付眼前的個案狀況,還有種種的行政文
書、流程,尤其機構評鑑工作,還有主管和機構主事者的意志,不一定都能夠有學院的奢
侈、餘裕坐下來「反思」、「分析」。實務現場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
先回覆到這裡,可能沒有每位回覆者都有回覆到你們的意見,但我還是要謝謝你們的提醒
,提醒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研究生,實務工作者所做過的一切努力。
------------------------------------------------------------------------------
10/22 中午 12:40 新增的想法:
其實我很同意社工的工作者有一種「實用焦慮感」應該被正視。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社工在線上面對眾多個案的狀況,已經累得半死的時候,他/她想
要知道的可能不是「到底脫貧方案是否複製還是翻轉資本主義的結構?」,而是:「到底
我要怎麼應付眼前的個案狀況?到底個案的問題我該怎麼樣解決?到底我要怎麼應付上級
的要求?」
如果沒有正視工作者的「實用焦慮」,直接跳到一種抽象的思考邏輯上,反而會變成對工
作者的「學術霸凌」,不管立意是保守還是解放,是左派還是右派,是擁護還是反對資本
主義。
--
All Comments
By Hedy
at 2013-10-25T18:29
at 2013-10-25T18:29
By Ethan
at 2013-10-28T20:51
at 2013-10-28T20:51
By Joe
at 2013-10-31T05:36
at 2013-10-31T05:36
By Agatha
at 2013-11-01T00:36
at 2013-11-01T00:36
By Valerie
at 2013-11-04T16:02
at 2013-11-04T16:02
By Charlotte
at 2013-11-08T13:20
at 2013-11-08T13:20
By Gary
at 2013-11-10T15:09
at 2013-11-10T15:09
Related Posts
陳遠 社會學課本
By Frederica
at 2013-10-21T16:08
at 2013-10-21T16:08
家扶基金會「抗貧大會師」的意義?
By Eartha
at 2013-10-20T20:31
at 2013-10-20T20:31
請問中部有哪些機構是關懷老人的
By Thomas
at 2013-10-20T19:28
at 2013-10-20T19:28
管理志工
By Valerie
at 2013-10-20T18:14
at 2013-10-20T18:14
社工師考試報名問題
By Kumar
at 2013-10-20T17:58
at 2013-10-20T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