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研發一種可產生電流的奈米管 - 生技
By Frederica
at 2019-06-27T08:11
at 2019-06-27T08:11
Table of Contents
日本東京大學研發一種可產生電流的奈米管
新聞來源:https://bit.ly/2RG1AYf
本文: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gures/2019/market/materials_15740_20190626.png
日本東京大學Yoshihiro Iwasa教授與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新型奈米管
(nanotube),它在光的存在下可以產生電流。該奈米管的應用層面涵蓋了光學感測器或紅
外線成像晶片之類的設備,未來,若擴大該技術,對自動駕駛系統和天文學領域,甚至是
太陽能設備,亦都有所助益。此項研究於2019年6月發表於頂尖的自然期刊(Nature)。
這項新型的奈米管,是由二硫化鎢(WS2)製成的特殊半導體材料,當它被雷射光照射時,
會因為光伏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而產生電流。其實,不只有這樣的材料會有如此
的效應,但與一般光伏材料不同的地方是,除非捲入管中,否則這個由WS2製成的片材在
光存在下並不會產生電流。
以整個奈米管的製作來看,該奈米管先是利用化學生長的方式生成多層的WS2結構,並分
散在二氧化矽的襯底上,然後從光學顯微鏡下分離出單一奈米管。接著透過化學氣相傳遞
生長的方式形成單晶體的WS2,再使用膠帶機械將雙層及單層剝離開來,最後將薄片再次
轉移到二氧化矽的襯底上。
奈米管的設計,包括局部類似單層的構造,也就是其中一個W原子被六個S原子包圍,形成
一個三菱鏡。而構成多壁奈米管的構造,則有了極性,並表現出非中心對稱的性質。也就
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讓這樣的新型奈米管,並不依賴材料間的p-n結來獲得光伏效應,而
是當暴露在光線下時,會在整個結構中產生電流,這稱為體光伏效應(bulk
photovoltaic effect, BPVE)。
東京大學團隊的研究指出,BPVE在現有材料的效率並不高,但該團隊提出較低維度或較小
間隙的半導體,效果會較好。該團隊也發現,當降低晶體的對稱性,而不僅僅是破壞其反
向的對稱,也就是說,從二維單層結構改為具有極性的奈米管,將可以極大地增強BPVE,
而且由此產生的光電流密度將會比其他BPVE材料大好幾個數量級。
研究結果又為奈米材料的未來提供了更多選擇,長遠來看,這項研究最終希望用來製造高
效能的太陽能電池,但考慮到尺寸的限制,或許這項新的材料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應用。
--
新聞來源:https://bit.ly/2RG1AYf
本文: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gures/2019/market/materials_15740_20190626.png
日本東京大學Yoshihiro Iwasa教授與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新型奈米管
(nanotube),它在光的存在下可以產生電流。該奈米管的應用層面涵蓋了光學感測器或紅
外線成像晶片之類的設備,未來,若擴大該技術,對自動駕駛系統和天文學領域,甚至是
太陽能設備,亦都有所助益。此項研究於2019年6月發表於頂尖的自然期刊(Nature)。
這項新型的奈米管,是由二硫化鎢(WS2)製成的特殊半導體材料,當它被雷射光照射時,
會因為光伏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而產生電流。其實,不只有這樣的材料會有如此
的效應,但與一般光伏材料不同的地方是,除非捲入管中,否則這個由WS2製成的片材在
光存在下並不會產生電流。
以整個奈米管的製作來看,該奈米管先是利用化學生長的方式生成多層的WS2結構,並分
散在二氧化矽的襯底上,然後從光學顯微鏡下分離出單一奈米管。接著透過化學氣相傳遞
生長的方式形成單晶體的WS2,再使用膠帶機械將雙層及單層剝離開來,最後將薄片再次
轉移到二氧化矽的襯底上。
奈米管的設計,包括局部類似單層的構造,也就是其中一個W原子被六個S原子包圍,形成
一個三菱鏡。而構成多壁奈米管的構造,則有了極性,並表現出非中心對稱的性質。也就
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讓這樣的新型奈米管,並不依賴材料間的p-n結來獲得光伏效應,而
是當暴露在光線下時,會在整個結構中產生電流,這稱為體光伏效應(bulk
photovoltaic effect, BPVE)。
東京大學團隊的研究指出,BPVE在現有材料的效率並不高,但該團隊提出較低維度或較小
間隙的半導體,效果會較好。該團隊也發現,當降低晶體的對稱性,而不僅僅是破壞其反
向的對稱,也就是說,從二維單層結構改為具有極性的奈米管,將可以極大地增強BPVE,
而且由此產生的光電流密度將會比其他BPVE材料大好幾個數量級。
研究結果又為奈米材料的未來提供了更多選擇,長遠來看,這項研究最終希望用來製造高
效能的太陽能電池,但考慮到尺寸的限制,或許這項新的材料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應用。
--
Tags:
生技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新型外耳非侵入式電子裝置有效減輕類風
By Queena
at 2019-06-26T11:25
at 2019-06-26T11:25
全球生物晶片市場到2026年將達2,397億美
By Charlie
at 2019-06-25T13:25
at 2019-06-25T13:25
全球第一家醫療製造公司PrinterPrezz對台
By Christine
at 2019-06-21T14:22
at 2019-06-21T14:22
國衛院技轉微流體晶片 為國家生技開創契機
By Gary
at 2019-06-18T18:52
at 2019-06-18T18:52
南韓KAIST開發不需外部電源且可重複清洗
By Tristan Cohan
at 2019-06-18T09:05
at 2019-06-18T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