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異變中:從景觀到文化 - 社工
By Franklin
at 2010-04-24T19:24
at 2010-04-24T19:24
Table of Contents
在思考f大在#1BqegrmU篇的說法時,
聯想到了社工師和社工匠的差別,於是在google上搜到了這篇文章,
不知道《微光處處》是怎麼樣的一本書?令我好奇..有人看過嗎?
這篇文章好Critical阿..
==
轉載自:http://www.ln.edu.hk/mcsln/5th_issue/criticism_04.html
社會工作異變中:從景觀到文化
邵家臻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博士候選人
撑撑撐撑撑撑撑!香港從來很江湖。萬事萬物都是要「撐」出來的,就連出書也不例外。
當作者寫呀寫,在將近收筆之際,總會發覺本書有甚麼欠了似的,於是猛然發現,有種叫
「撐」的力度應該在字裡行間存在。而能夠提供「撐」這種東西的,不是別的,正是那些
對作者曾經或正在重要的人,例如啟蒙老師、老闆、戰友、甚至是對手。
不過今回認真顛覆。く微光處處>的主編來電約稿,我按著「逢請必到」的原則答應之後
,才發現事有蹺蹊 — 我何德何能去撐他們呢?原因顯而易見:作者們個個都是我的前輩
、老師、啟蒙的人,在成長路上扶過不少,撐成我為今日的邵家臻。
是她們撐起我
箇中關係,你有所不知:洪雪蓮是我十七年前的實習導師,教導我sex與gender是兩種截
然不同的觀念,而在匱乏地區工作,講求有心有力有公義,至於是男是女的性別問題,根
本不成問題……。在社工教育的路上,我錯過不少,而支持我錯下去但要從中學習、改進
的,有一位仁兄叫做朱志強。我常以為他是我「社工教育實習的導師」,他教我對學生要
hard和heart,批改功課容易,還要寫上一兩行有情有理的comment就難,不過這是種對學
生的尊重。
張國柱是我參與社會運動的啟蒙老師。還是浸會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我,糊裡糊塗參與社工
學生關注削減社會福利聯席會議和關注削減社會福利大聯盟。過程中,被警察和官員「兇
過」和「睥過」。亞柱每次都在場,隨時出手相助,之後我做社總理事,一做十年,都是
因為「柱長」。
梁玉麒在社工註冊條例通過的前後,叫我多做善行積陰德,結果對「專業守則」和社工專
業化,做過N次討論會和撰寫回應文件,之後還要夾錢做social work forum網站。這開啟
了我最「正路」的社工界別參與。
黃強生的偏執,包括仗義執言和擇善固執,都是我的道德模範。我能夠成為今時今日的偏
執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背後學習的偶像,其實是「黃強」。不過黃強更強的地方,是
偏執得來,十分君子,我又要繼續學習了。
人家以為我跟甘炳光和曾家達沒有關係。殊不知關係這回事一向是隱約而潛藏。甘炳光的
社區工作理念,讓我相信社區工作其實是最社工的,以至日後的社工實踐做甚麼都好,總
有一些揮之不去的「社區工作味道」。至於曾家達,他告訴我基督徒社工的另一種可能性
。讀他的《性與社會》,我認定他是危險份子,不過,正因危險,所以迷惑,結果他在不
知情的狀態下,成了我的性﹙政治﹚啟蒙導師。
關於游達裕、張敏思和區結蓮的,我得承認所知不多。只知游是「字皇」,在工作之餘汲
汲於將實踐整理成實踐智慧,然後擺在social work forum公諸同好。能夠寫字的社工一
向不多,我早就認定游是我的同類,當然他的家長教育、托管服務、評估方法,都是我常
常「抄考」的。跟區結蓮同病相憐,彼此知道對方活得不耐煩,都是在人獸出沒之地負隅
頑抗,站得住已算是奇蹟。至於張敏思是讀完這本書才認識的,但同時又是最想認識的。
一句《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和《堅守我重視的事》,言簡意賅,錚錚風骨,叫牛鬼蛇
神退避三舍 。而我,就在三舍以外等待區張的空檔,吹皺一池春水。
由社工的工作室談起
位位人物,撐起了整整一個社工江湖。不過,近年江湖告急。他們的生命故事遇上社工的
異變,竟衍生了一種不知是强心針還是冷諷刺的一種難以名狀的張力,叫社工們有種黏刺
刺的感覺。眼前的社工氛圍,由景觀到文化,都在異變中:
遙望還不算久遠的時代,應該是七十年代吧。你推門走進一間充滿報紙和汗味的房間,會
看見交疊傍牆的一堆活動物資。你靜待主人小心翼翼地挪動物資,騰出一點可坐人的空間
,以興奮而帶憂心的神情,細說他和弱勢社群之間的情事,然後,倒一杯不太講究的清茶
給你。他總是講不清楚他和弱勢社群之間的愛戀關係,中間往往冒起些毫不相干的細節,
如那個該死的官員和老闆。冷不防,他會突然伸出手來,說是肌腱發炎,證明工作時不顧
身子。再不然,他可能打開抽屜無意間給你看裡頭裝滿了內衣褲之類的個人物品,以及兩
三個杯麵,以致令你相信,他又開始廢寢忘餐了。
時間再近一些,你被帶進一個只有油漆髹過的簡陋房間,不過頗有情趣,有著書架和活動
相片鑲在牆上。那裏有張不太襯色的沙發,或者是原木造成的長椅。你可以期待一杯濃郁
的茶,他一定會給你。然後又開始傾聽他對社會的愛恨情結。仔細一些,你可以在他眼角
內看到一點帶潤的晶亮,那種介乎於避世與憤世之間強擠出來的入世慾念。如果你有機會
使用洗手間,那個馬桶不會太現代,而且放滿了全年工作報告。
時間再貼近一些。你明明約了社工,卻以為誤進了中環精英的工作室。那裏仍然有書、有
很多書,但已經是電腦用書、行銷管理用書。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能打開電腦,讓你看
一些存放的資料。他的計劃愈來愈大,更索性關了電腦,敍述他許許多多未完的夢。自然
,在那乾淨而簡約的空間裏,他也會始你一杯簡易的飲料。他不會講任何私事,不是怕浪
費你的時間,而是怕浪費他的時間。然後怕你有所遺漏,或是他講他的,你聽你的,他總
是想確定,你有沒有真正掌握重點。於是,一個精美的folder與分開的資料已躺在隨手一
取的兩處。基於某種自尊,他不會主動給你,但他所講的,卻能讓你不得不詢問一下有沒
有文字資料,或者e-mail給你也行。
時間再靠近些。你和社工不用見面了。就在電話裏、網絡裏,你聽他的聲音,你看他的報
告,那些屬真屬假,也搞不清,但包裝總是如此精緻有格,所有editing都美好,好像那
個空間真的容納過巨作,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現在該輪到你喃喃自語,跟著網絡上
的社工談社會改革,他比你更亢奮,但偏偏忘了你是誰,還不斷地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
。然後他自己倒一杯水給自己,握在懷裏,很是得意。當社工的改革工作空間已進入
office的規格,就知道為何會懷念社工處處的微光。
這就是眼前的社會工作實踐氛圍。雖然我努力拒絕承認,事情並沒有好轉的跡象。當大家
都以為「氛圍」不好講,因為它太過平常,太過理所當然,太過明知不會輕易有個答案。
因為文化氛圍,這個本來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往往在無聲無息問融入我們的生活、專
業當中。
故此,在此時此地對社工的文化氛圍的提問就不只是提問那麼簡單。這不是說那些提問完
全服人,而是因著問題意識,為我們評價現時社會工作氛圍的批判潛能,提供了一些啟發
。畢竟在思考社會工作與管冶意識之間的瓜葛時,不能沒有這種長程視野和問題意識。當
我們失卻了這樣的視野和意識時,就只會從不斷變化的社福事件、界內爭拗中看到內耗、
荒誕,甚至不自覺的成為其中加鹽加醋、講是講非的共謀。
社工,你怕甚麼?你為甚麼總是怕這怕那?
要解讀香港社會工作的實踐氛圍,就不能不解讀在香港社會工作裡頭的恐懼意識,以及玩
弄那種意識的政治。當然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恐懼,並不是指具有普通心理學意義上的那
種特定且確切的情緒。我們習慣說做社工的人信心爆棚,自我感覺良好。在此,我將要描
述的恐懼是種更深層次的、倫理意義上的一種狀態。
社福改革頻仍,機構內外的更新工程像是沒有一刻停止過。社工們經歷改組巨變,結局都
會回到日常工作的千篇一律裡去。箇中的爭拗,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都是給人有一種極
深刻的印象,彷彿都是一個完全團結的社群在不遺餘力地支持機構,而機構瞬間就成了平
靜的天堂。情況真是如此美好嗎?抑或是這些平靜和美好,是從恐懼中生出來的。
在此時此時生活,沒有一個人在生活問題上不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有可能要失去東西,所
以,人人有理由去懼怕。人的懼怕受到權力結構中那種巧妙的、精緻的、柔性的方式而來
,但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不會親眼看到這個叫人懼怕的網絡,也摸不到它
的絲線,然而就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個羅網無處不在。這
無疑是種干涉,會令你在開會、活動、檢討時受到干涉,而無需將你完全吃掉。
恐懼使人們做出形形式式的自我表演。因為恐懼失掉工作,所以學校裡的教師就去教他們
不相信的東西;因為害怕自己的前途,學生們都去跟老師重覆那些他們並不相信的東西;
因為害怕輸蝕給其他同學,學生們在家長的支持下,都都紛紛幹上那名不符實的課外活動
組織崗位來…大家總是心甘情願地去做每一件要求去做的事情。開會、舉辦活動、參與機
構推動的社會活動,都是要出一副模樣,彷彿他們認為這種儀式是真正的會議、社群教育
和社會改革。在種種恐懼下,於是你我都去出席、開會、支持,儘管整個過程都保持沉默
。
雖然我未至於說恐懼是社會工作實踐氛圍的唯一構成原素,但至少自己是相當重要的組成
部份。機構要生產力過人,月月達標,年年超標,是以社工表面一致性、守紀律和全體贊
同為基礎的,沒有恐懼、這些甚麼都做不成的。只是那些真正由心出發的,無私支持機構
的人,其數量比以前大為減少,而故弄玄虛者卻急劇上升。這種令人沮喪的局面,正是這
種網羅下的副產品。
有趣的是,這個年頭的機構主事人很少去關心外表忠實的同工其內心真實究竟為何?也很
少關心同工表態的真實態度究竟為何?就是再有人走出來作坦陳和懺悔,都不再有人去真
正關心他們所說的東西是否他們真正以為的?還是僅僅在考慮自己利益在內?
恐懼竟是最活潑的力量
荒謬復荒謬。這種恐懼竟變成一股社會工作實踐氛圍中最活潑的力量。它一方面使們失卻
對未來的任何信心;失卻處理公共事務的可能性信心;失卻對秉正公義的意志。反而得到
的,是另一種對任何事都一概不問的冷淡。要知道,參加一個全部人都知識毫無意義的活
動,但仍有人樂此不疲地參與,不為甚麼,而是因它至少可確保一種平靜的生活。
常說社工是擁抱無知的人,但法國心理分析大師拉岡﹙Jacques Lacan﹚認為,無知並非
一種被動的狀態,而是一種主動將自己排除在意識覺醒之外的狀態。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
對無知的熱愛,有待複雜的解釋,但是,部份原因,就像拉崗所說的,是一種拒絕去了解
的心態,拒絕去了解我們的主體就是從身旁周圍的資訊和社會行動所建構出來的。無知也
是知識結構的一環,它也可以教導我們某些事情,但是,那究竟是誰的知識呢?
社工為甚麼怕改革?是你們尸位素餐嗎?
令人遺憾的是,新自由主義人士在討論到「社福改革」時,藉著一直重複又不精確地使用
「社福改革」這個字眼,已經將「社福改革」這個名詞中性化了。這既避開它在政治上和
文化上的面向,並且將它的分析力度燙平成為「行政措施、思維、技能」。用他們的話說
,社工已經簡化到只是在協助服務受眾適應社會得更多的生活技能,也不在意究竟獲得這
些技能的目的何在。這種觀點的道德基礎,鼓勵服務受眾在既存強烈競爭的社會形式下成
功。
新自由主義對建立一個所謂「東山再起的社會福利形勢」的說法,根本是揭露所能的避開
培養具有批判能力以及熱心投入公共事務的公民和社工。所謂的優質社工,幾乎完全以製
造順從的、有生產力的和支持機構基本政策的社工來定義。
他們消極的將社福改革定位在技巧、程序的膜拜,而不是致力於社會目標的關懷。更糟的
是,企業管理式的社會工作模式日漸普及,導使更多的社福政策貶低社工的技能,創造出
一種技術官僚的理性思維,規劃和創意從執行面被架空,社工的最重要角色變成技術工匠
和白領工人。同時,社福單位毫不例外地變成商品。整體而言,這些注重效率—保守心態
的流行論述,鼓勵社福單位把自己定義為服務性機構,它的任務是提供服務使用者必要技
能,讓他們可以在社會組織層級中找到一個位置。
這種新自由主義有關社福改革的意識形態,提供的也只不過是一種貧乏、斷裂的論述,並
且從根本去破壞貝批判視野的公民的意義。在改革的邏輯中,社工將社工責任,跟賺錢的
必要性、市場關係和推鎖員的倫理守則連結在一起,其中,個人、機構的既得利益永遠超
過人道主義的案體利益。社福機構的利潤擴張,幾乎很少人會視為不道德,即使它是犧牲
貧窮人和少數社群。這種論述完全漠視把社福機構當成社會改造和解放的場所,以及把社
會工作塑造成不只是批判思考者,也是改變社會的行動者的地方。
當前社福在政治空間的表現,則又是持續的打壓社工和服務受眾在強化自我充權﹙
empowerment﹚上的努力;更糟的是,社福一般而言就在複製主流社會裡的技術官僚、企
業組織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事實上,我們有理由認為,社福的目的就在創造對國家有利
的個人,國家的基本功能在破壞社會秩序,並且讓現存的社會秩序的合法化。問題是,在
每次的社福改革提案中,社福幾乎等同「執行事先設計好的方法」和「傳遞事先設定的活
動程序」。
「技術工匠」的論述
這種做法最荒謬的是,他們發展出的社福設計,竟然還讓有些社福機構負責人沾沾自喜的
炫耀是「不需社工」就可以進行。社工變成不需作任何決定、思考,包括從道德的角度分
析、補救既存的社會和制度的現狀那裡出了差錯。社工的角色、存在,也被降格至小職員
、小角色,他們的夢想、慾望和聲音往往遭到壓抑、消音,才能讓這些同工心無旁鶩的投
入主事者所要的生產行列,成為更加服從、勤奮、有效率的勢力。可怕的是,這種對社工
角色的期待,竟然跟社工學院所倡導的不謀而合。在社工訓練中,它們愈來愈強調將社工
訓練成是對預定活動、服務內容的「管理者」和「執行者」;在方法的反思上,也鮮有提
供機會給社工學生,分析既有的服務方法裡存在的意識形態預設和既得的利益為何。
一旦社工接受自己是技術工匠的角色,也沒有挑戰服務內容符合社會的需求,更沒有質疑
社福複製既存的階級、種族和性別權力關係時,他們所冒險的,就是灌輸這些次要的服務
對象如此的訊息:他們在既存的社會秩序下的附屬角色,是合理而且無法避免的。若情況
真的如此,我們也就無法協助服務受眾清楚辨識,因為種族、年齡、性別、階級或社會階
層的關係,某些人在較大的社會政治關係網絡中,獲得優勢或沒有立足之處。如果他的服
務對象在社會的地位就是附屬的角色,尤其是出身於經濟上極為弱勢的家庭,社工這種「
不關心政治」的介入方法,反映的其實是他沒有能力在公平和社會公義的議題上採取一個
立場。這種在社會工作介入上空白的作法,到頭來都只能列做責備受害者和延續社會既得
利益分配的共謀。
如何能解決社工異變的困局?如何為喪敗中的社工浼狂瀾於既倒?<微光處處>這本著作
乍看起來好像沒有提供如何如何的答案,像是沒有價值。但這十位人物對社工的看法和踐
行,卻提示了許多有助於社工精神提升的參考一它未必能刺激你的鬥志但肯定不會加深你
的無奈,這都算是く微光處處>的無用之用了。
--
聯想到了社工師和社工匠的差別,於是在google上搜到了這篇文章,
不知道《微光處處》是怎麼樣的一本書?令我好奇..有人看過嗎?
這篇文章好Critical阿..
==
轉載自:http://www.ln.edu.hk/mcsln/5th_issue/criticism_04.html
社會工作異變中:從景觀到文化
邵家臻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博士候選人
撑撑撐撑撑撑撑!香港從來很江湖。萬事萬物都是要「撐」出來的,就連出書也不例外。
當作者寫呀寫,在將近收筆之際,總會發覺本書有甚麼欠了似的,於是猛然發現,有種叫
「撐」的力度應該在字裡行間存在。而能夠提供「撐」這種東西的,不是別的,正是那些
對作者曾經或正在重要的人,例如啟蒙老師、老闆、戰友、甚至是對手。
不過今回認真顛覆。く微光處處>的主編來電約稿,我按著「逢請必到」的原則答應之後
,才發現事有蹺蹊 — 我何德何能去撐他們呢?原因顯而易見:作者們個個都是我的前輩
、老師、啟蒙的人,在成長路上扶過不少,撐成我為今日的邵家臻。
是她們撐起我
箇中關係,你有所不知:洪雪蓮是我十七年前的實習導師,教導我sex與gender是兩種截
然不同的觀念,而在匱乏地區工作,講求有心有力有公義,至於是男是女的性別問題,根
本不成問題……。在社工教育的路上,我錯過不少,而支持我錯下去但要從中學習、改進
的,有一位仁兄叫做朱志強。我常以為他是我「社工教育實習的導師」,他教我對學生要
hard和heart,批改功課容易,還要寫上一兩行有情有理的comment就難,不過這是種對學
生的尊重。
張國柱是我參與社會運動的啟蒙老師。還是浸會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我,糊裡糊塗參與社工
學生關注削減社會福利聯席會議和關注削減社會福利大聯盟。過程中,被警察和官員「兇
過」和「睥過」。亞柱每次都在場,隨時出手相助,之後我做社總理事,一做十年,都是
因為「柱長」。
梁玉麒在社工註冊條例通過的前後,叫我多做善行積陰德,結果對「專業守則」和社工專
業化,做過N次討論會和撰寫回應文件,之後還要夾錢做social work forum網站。這開啟
了我最「正路」的社工界別參與。
黃強生的偏執,包括仗義執言和擇善固執,都是我的道德模範。我能夠成為今時今日的偏
執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背後學習的偶像,其實是「黃強」。不過黃強更強的地方,是
偏執得來,十分君子,我又要繼續學習了。
人家以為我跟甘炳光和曾家達沒有關係。殊不知關係這回事一向是隱約而潛藏。甘炳光的
社區工作理念,讓我相信社區工作其實是最社工的,以至日後的社工實踐做甚麼都好,總
有一些揮之不去的「社區工作味道」。至於曾家達,他告訴我基督徒社工的另一種可能性
。讀他的《性與社會》,我認定他是危險份子,不過,正因危險,所以迷惑,結果他在不
知情的狀態下,成了我的性﹙政治﹚啟蒙導師。
關於游達裕、張敏思和區結蓮的,我得承認所知不多。只知游是「字皇」,在工作之餘汲
汲於將實踐整理成實踐智慧,然後擺在social work forum公諸同好。能夠寫字的社工一
向不多,我早就認定游是我的同類,當然他的家長教育、托管服務、評估方法,都是我常
常「抄考」的。跟區結蓮同病相憐,彼此知道對方活得不耐煩,都是在人獸出沒之地負隅
頑抗,站得住已算是奇蹟。至於張敏思是讀完這本書才認識的,但同時又是最想認識的。
一句《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和《堅守我重視的事》,言簡意賅,錚錚風骨,叫牛鬼蛇
神退避三舍 。而我,就在三舍以外等待區張的空檔,吹皺一池春水。
由社工的工作室談起
位位人物,撐起了整整一個社工江湖。不過,近年江湖告急。他們的生命故事遇上社工的
異變,竟衍生了一種不知是强心針還是冷諷刺的一種難以名狀的張力,叫社工們有種黏刺
刺的感覺。眼前的社工氛圍,由景觀到文化,都在異變中:
遙望還不算久遠的時代,應該是七十年代吧。你推門走進一間充滿報紙和汗味的房間,會
看見交疊傍牆的一堆活動物資。你靜待主人小心翼翼地挪動物資,騰出一點可坐人的空間
,以興奮而帶憂心的神情,細說他和弱勢社群之間的情事,然後,倒一杯不太講究的清茶
給你。他總是講不清楚他和弱勢社群之間的愛戀關係,中間往往冒起些毫不相干的細節,
如那個該死的官員和老闆。冷不防,他會突然伸出手來,說是肌腱發炎,證明工作時不顧
身子。再不然,他可能打開抽屜無意間給你看裡頭裝滿了內衣褲之類的個人物品,以及兩
三個杯麵,以致令你相信,他又開始廢寢忘餐了。
時間再近一些,你被帶進一個只有油漆髹過的簡陋房間,不過頗有情趣,有著書架和活動
相片鑲在牆上。那裏有張不太襯色的沙發,或者是原木造成的長椅。你可以期待一杯濃郁
的茶,他一定會給你。然後又開始傾聽他對社會的愛恨情結。仔細一些,你可以在他眼角
內看到一點帶潤的晶亮,那種介乎於避世與憤世之間強擠出來的入世慾念。如果你有機會
使用洗手間,那個馬桶不會太現代,而且放滿了全年工作報告。
時間再貼近一些。你明明約了社工,卻以為誤進了中環精英的工作室。那裏仍然有書、有
很多書,但已經是電腦用書、行銷管理用書。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能打開電腦,讓你看
一些存放的資料。他的計劃愈來愈大,更索性關了電腦,敍述他許許多多未完的夢。自然
,在那乾淨而簡約的空間裏,他也會始你一杯簡易的飲料。他不會講任何私事,不是怕浪
費你的時間,而是怕浪費他的時間。然後怕你有所遺漏,或是他講他的,你聽你的,他總
是想確定,你有沒有真正掌握重點。於是,一個精美的folder與分開的資料已躺在隨手一
取的兩處。基於某種自尊,他不會主動給你,但他所講的,卻能讓你不得不詢問一下有沒
有文字資料,或者e-mail給你也行。
時間再靠近些。你和社工不用見面了。就在電話裏、網絡裏,你聽他的聲音,你看他的報
告,那些屬真屬假,也搞不清,但包裝總是如此精緻有格,所有editing都美好,好像那
個空間真的容納過巨作,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現在該輪到你喃喃自語,跟著網絡上
的社工談社會改革,他比你更亢奮,但偏偏忘了你是誰,還不斷地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
。然後他自己倒一杯水給自己,握在懷裏,很是得意。當社工的改革工作空間已進入
office的規格,就知道為何會懷念社工處處的微光。
這就是眼前的社會工作實踐氛圍。雖然我努力拒絕承認,事情並沒有好轉的跡象。當大家
都以為「氛圍」不好講,因為它太過平常,太過理所當然,太過明知不會輕易有個答案。
因為文化氛圍,這個本來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往往在無聲無息問融入我們的生活、專
業當中。
故此,在此時此地對社工的文化氛圍的提問就不只是提問那麼簡單。這不是說那些提問完
全服人,而是因著問題意識,為我們評價現時社會工作氛圍的批判潛能,提供了一些啟發
。畢竟在思考社會工作與管冶意識之間的瓜葛時,不能沒有這種長程視野和問題意識。當
我們失卻了這樣的視野和意識時,就只會從不斷變化的社福事件、界內爭拗中看到內耗、
荒誕,甚至不自覺的成為其中加鹽加醋、講是講非的共謀。
社工,你怕甚麼?你為甚麼總是怕這怕那?
要解讀香港社會工作的實踐氛圍,就不能不解讀在香港社會工作裡頭的恐懼意識,以及玩
弄那種意識的政治。當然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恐懼,並不是指具有普通心理學意義上的那
種特定且確切的情緒。我們習慣說做社工的人信心爆棚,自我感覺良好。在此,我將要描
述的恐懼是種更深層次的、倫理意義上的一種狀態。
社福改革頻仍,機構內外的更新工程像是沒有一刻停止過。社工們經歷改組巨變,結局都
會回到日常工作的千篇一律裡去。箇中的爭拗,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都是給人有一種極
深刻的印象,彷彿都是一個完全團結的社群在不遺餘力地支持機構,而機構瞬間就成了平
靜的天堂。情況真是如此美好嗎?抑或是這些平靜和美好,是從恐懼中生出來的。
在此時此時生活,沒有一個人在生活問題上不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有可能要失去東西,所
以,人人有理由去懼怕。人的懼怕受到權力結構中那種巧妙的、精緻的、柔性的方式而來
,但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不會親眼看到這個叫人懼怕的網絡,也摸不到它
的絲線,然而就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個羅網無處不在。這
無疑是種干涉,會令你在開會、活動、檢討時受到干涉,而無需將你完全吃掉。
恐懼使人們做出形形式式的自我表演。因為恐懼失掉工作,所以學校裡的教師就去教他們
不相信的東西;因為害怕自己的前途,學生們都去跟老師重覆那些他們並不相信的東西;
因為害怕輸蝕給其他同學,學生們在家長的支持下,都都紛紛幹上那名不符實的課外活動
組織崗位來…大家總是心甘情願地去做每一件要求去做的事情。開會、舉辦活動、參與機
構推動的社會活動,都是要出一副模樣,彷彿他們認為這種儀式是真正的會議、社群教育
和社會改革。在種種恐懼下,於是你我都去出席、開會、支持,儘管整個過程都保持沉默
。
雖然我未至於說恐懼是社會工作實踐氛圍的唯一構成原素,但至少自己是相當重要的組成
部份。機構要生產力過人,月月達標,年年超標,是以社工表面一致性、守紀律和全體贊
同為基礎的,沒有恐懼、這些甚麼都做不成的。只是那些真正由心出發的,無私支持機構
的人,其數量比以前大為減少,而故弄玄虛者卻急劇上升。這種令人沮喪的局面,正是這
種網羅下的副產品。
有趣的是,這個年頭的機構主事人很少去關心外表忠實的同工其內心真實究竟為何?也很
少關心同工表態的真實態度究竟為何?就是再有人走出來作坦陳和懺悔,都不再有人去真
正關心他們所說的東西是否他們真正以為的?還是僅僅在考慮自己利益在內?
恐懼竟是最活潑的力量
荒謬復荒謬。這種恐懼竟變成一股社會工作實踐氛圍中最活潑的力量。它一方面使們失卻
對未來的任何信心;失卻處理公共事務的可能性信心;失卻對秉正公義的意志。反而得到
的,是另一種對任何事都一概不問的冷淡。要知道,參加一個全部人都知識毫無意義的活
動,但仍有人樂此不疲地參與,不為甚麼,而是因它至少可確保一種平靜的生活。
常說社工是擁抱無知的人,但法國心理分析大師拉岡﹙Jacques Lacan﹚認為,無知並非
一種被動的狀態,而是一種主動將自己排除在意識覺醒之外的狀態。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
對無知的熱愛,有待複雜的解釋,但是,部份原因,就像拉崗所說的,是一種拒絕去了解
的心態,拒絕去了解我們的主體就是從身旁周圍的資訊和社會行動所建構出來的。無知也
是知識結構的一環,它也可以教導我們某些事情,但是,那究竟是誰的知識呢?
社工為甚麼怕改革?是你們尸位素餐嗎?
令人遺憾的是,新自由主義人士在討論到「社福改革」時,藉著一直重複又不精確地使用
「社福改革」這個字眼,已經將「社福改革」這個名詞中性化了。這既避開它在政治上和
文化上的面向,並且將它的分析力度燙平成為「行政措施、思維、技能」。用他們的話說
,社工已經簡化到只是在協助服務受眾適應社會得更多的生活技能,也不在意究竟獲得這
些技能的目的何在。這種觀點的道德基礎,鼓勵服務受眾在既存強烈競爭的社會形式下成
功。
新自由主義對建立一個所謂「東山再起的社會福利形勢」的說法,根本是揭露所能的避開
培養具有批判能力以及熱心投入公共事務的公民和社工。所謂的優質社工,幾乎完全以製
造順從的、有生產力的和支持機構基本政策的社工來定義。
他們消極的將社福改革定位在技巧、程序的膜拜,而不是致力於社會目標的關懷。更糟的
是,企業管理式的社會工作模式日漸普及,導使更多的社福政策貶低社工的技能,創造出
一種技術官僚的理性思維,規劃和創意從執行面被架空,社工的最重要角色變成技術工匠
和白領工人。同時,社福單位毫不例外地變成商品。整體而言,這些注重效率—保守心態
的流行論述,鼓勵社福單位把自己定義為服務性機構,它的任務是提供服務使用者必要技
能,讓他們可以在社會組織層級中找到一個位置。
這種新自由主義有關社福改革的意識形態,提供的也只不過是一種貧乏、斷裂的論述,並
且從根本去破壞貝批判視野的公民的意義。在改革的邏輯中,社工將社工責任,跟賺錢的
必要性、市場關係和推鎖員的倫理守則連結在一起,其中,個人、機構的既得利益永遠超
過人道主義的案體利益。社福機構的利潤擴張,幾乎很少人會視為不道德,即使它是犧牲
貧窮人和少數社群。這種論述完全漠視把社福機構當成社會改造和解放的場所,以及把社
會工作塑造成不只是批判思考者,也是改變社會的行動者的地方。
當前社福在政治空間的表現,則又是持續的打壓社工和服務受眾在強化自我充權﹙
empowerment﹚上的努力;更糟的是,社福一般而言就在複製主流社會裡的技術官僚、企
業組織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事實上,我們有理由認為,社福的目的就在創造對國家有利
的個人,國家的基本功能在破壞社會秩序,並且讓現存的社會秩序的合法化。問題是,在
每次的社福改革提案中,社福幾乎等同「執行事先設計好的方法」和「傳遞事先設定的活
動程序」。
「技術工匠」的論述
這種做法最荒謬的是,他們發展出的社福設計,竟然還讓有些社福機構負責人沾沾自喜的
炫耀是「不需社工」就可以進行。社工變成不需作任何決定、思考,包括從道德的角度分
析、補救既存的社會和制度的現狀那裡出了差錯。社工的角色、存在,也被降格至小職員
、小角色,他們的夢想、慾望和聲音往往遭到壓抑、消音,才能讓這些同工心無旁鶩的投
入主事者所要的生產行列,成為更加服從、勤奮、有效率的勢力。可怕的是,這種對社工
角色的期待,竟然跟社工學院所倡導的不謀而合。在社工訓練中,它們愈來愈強調將社工
訓練成是對預定活動、服務內容的「管理者」和「執行者」;在方法的反思上,也鮮有提
供機會給社工學生,分析既有的服務方法裡存在的意識形態預設和既得的利益為何。
一旦社工接受自己是技術工匠的角色,也沒有挑戰服務內容符合社會的需求,更沒有質疑
社福複製既存的階級、種族和性別權力關係時,他們所冒險的,就是灌輸這些次要的服務
對象如此的訊息:他們在既存的社會秩序下的附屬角色,是合理而且無法避免的。若情況
真的如此,我們也就無法協助服務受眾清楚辨識,因為種族、年齡、性別、階級或社會階
層的關係,某些人在較大的社會政治關係網絡中,獲得優勢或沒有立足之處。如果他的服
務對象在社會的地位就是附屬的角色,尤其是出身於經濟上極為弱勢的家庭,社工這種「
不關心政治」的介入方法,反映的其實是他沒有能力在公平和社會公義的議題上採取一個
立場。這種在社會工作介入上空白的作法,到頭來都只能列做責備受害者和延續社會既得
利益分配的共謀。
如何能解決社工異變的困局?如何為喪敗中的社工浼狂瀾於既倒?<微光處處>這本著作
乍看起來好像沒有提供如何如何的答案,像是沒有價值。但這十位人物對社工的看法和踐
行,卻提示了許多有助於社工精神提升的參考一它未必能刺激你的鬥志但肯定不會加深你
的無奈,這都算是く微光處處>的無用之用了。
--
All Comments
By Liam
at 2010-04-28T21:58
at 2010-04-28T21:58
Related Posts
今天自由時報生活新聞(A14)標題...
By Frederica
at 2010-04-24T17:38
at 2010-04-24T17:38
為什麼就是有人看不懂--社工的憤怒在哪裡?
By Freda
at 2010-04-24T16:41
at 2010-04-24T16:41
如果真沒社工...
By Barb Cronin
at 2010-04-24T14:07
at 2010-04-24T14:07
轉貼 制度扼殺了生命,但絕不能扼殺改革制度的力量
By Aaliyah
at 2010-04-24T12:00
at 2010-04-24T12:00
如果真沒社工...
By Margaret
at 2010-04-24T11:54
at 2010-04-24T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