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誰在賣火柴?」 - 社工
By Gary
at 2012-03-03T15:08
at 2012-03-03T15:08
Table of Contents
文化研究月報上的一篇文章
各位伙伴是否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5&JC_ID=558
誰在賣火柴?
陳秋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不久前,我和一位久未謀面的友人碰面,他是一位非常資深的老社工,以下將他稱為巡力
[1]。一直以來,在我認識的社福界中,知道巡力的人,對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
這回見面,我卻聽巡力自己說:「我這次是被fire掉的。」其實,他是被迫「主動」離職
的。
在更早之前我和巡力聯絡,已經休息好一陣子的他,才又因G先生的力邀而重出「江湖」
[2]。巡力與G先生過去曾在某協會共事,當時G先生是該協會的理事長,巡力是社工督導
。這回G先生找上巡力,告訴他,像他這樣的「人才」閒置在家太可惜。G先生想要借重巡
力在社會工作不同領域多年的豐富的實務經驗,為G先生目前擔任董事長的K基金會重振士
氣。在電話中,當時的我彷彿聽見巡力一身久未施展的功夫,正蓄勢待發。
巡力受聘擔任的職位是K基金會中部辦公室的社工督導,他上面還有一名主任F女士,是董
事長G先生的太太。巡力告訴我,這是不合法的人事安排,但是F主任對外宣稱「我是不支
薪的」。大家信以為真,幾個年頭也就這麼順順當當地過去。巡力到職不久,即被賦予「
為基金會補足資金缺口」的重責大任,在仔細檢視該基金會過去幾年財務報表的過程中,
他才陸續發現,這位自稱不支薪的F主任其實月領四萬元,在F主任管理下的K基金會,還
有濫用員工、作假帳、工作人員薪水「領少簽多」、勞保投保薪資等級過低等問題。濫用
員工的狀況,還包括將多元就業方案的人力,充當接送董事長與主任之私人司機。巡力在
其權責範圍內表明不同流合污、不作假帳、員工該領的就該給、案主該得的一毛都不能少
,這種有尊嚴的堅持態度,逐漸對其他工作人員起了示範作用。眼見其他工作人員也愈來
愈不聽話,G董事長和F主任這對夫妻不僅設法逼退巡力,在巡力離職後,還對其他工作人
員施以更加嚴厲且不合理的管制手段(例如另簽工作合同,讓基金會任意調派職務與工作
地點),導致員工陸續離職,有人甚至寄存證信函,要逼使董事長開出非自願離職證明。
關於巡力口中的「作假帳」,有一個比較好聽的說法是「技術核銷」。為什麼機構需要進
行技術核銷?真有此必要嗎?若有,又是基於誰的需要?根據巡力的社工實務經驗,無論
是在不久前的K基金會,還是在更早以前與G董事長共事過的協會,一年幾百萬的總預算,
80%來自政府,20%是自籌款,自籌款主要來自各種可能的民間募款管道。機構能夠透過技
術核銷「想辦法」把錢存下來,就表示機構沒有將年度預算100%用在服務對象上。那麼,
機構存錢做什麼?
「一堆非營利組織買地、買房子,累積資產。為什麼以案主名義募得的錢,擁有者卻是
NGO、NPO?但是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好像不贊成、不配合這麼做的人反而變成了問題
份子。當我發現K基金會有嚴重的假帳問題時,F主任告訴我:『大家都這樣做,我們只是
跟隨潮流。』我心裡想,妳沒有自省能力嗎?A錢是可以跟隨潮流的嗎?」F主任還告訴巡
力:「我們以前的執行長也是社工背景,還唸到博士,現在在某大學教書,也都沒有說我
們這樣做不對啊!」言外之意,巡力只不過是個三專畢業的社工,沒見識、沒學識。「我
只要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就夠了,不用唸到博士。」好一個不卑不亢的巡力。
當然,巡力不只是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他有將近二十年的社工實務經驗,這也是當初G
董事長看上他、想「重用」他的原因之一。但是,當他每次和F主任討論到工作方法的調
整與改善時,F主任都將焦點轉移到金錢的運用上。「我並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應該取
之有道。很明顯的,社工的專業在這裡並不受到重視,社工員並沒有被放在對的位置,像
F主任這樣的機構主管,只是要求社工按照他們要的方式去工作。」巡力說。
我問巡力,為什麼這對「有頭有臉」的賢伉儷可以胡作非為到這種程度?照理說,基金會
是一個財團法人、是公有財,他們夫妻兩也不過是基金會的代理人,如果他們能如此為所
欲為,不就表示基金會的董事會監督功能不彰,也表示基金會的政府主管單位督導不週?
「就是有一個共犯結構,允許他們有這樣可以為所欲為的空間,不是嗎?應該監督他們的
這些人是在幹什麼吃的呢?」我愈說、愈想,就愈生氣。
巡力說,K基金會當初設立的登記縣市,是在東北部的某縣,其主管單位是該縣的教育處
。該基金會到中部設立辦公室,承接社會局的通報中心業務。在巡力到職時,K基金會已
承接前述相關業務六年。「這六年來,K基金會每年都要向主管單位核銷經費。我才到職
一、兩個月,就發現他們經費核銷明顯有問題,為什麼主管機關都沒有發現?主管單位真
的不知情嗎?」巡力說。「我想,主管單位不是包庇、私相授受,就是太無能了。」我說
。
在這個可能的共犯結構當中,除了政府主管單位曖昧的態度之外,K基金會的部分人事經
費,還來自台灣知名的「共同勸募協會」(化名)補助。照理說,共同勸募對於K基金會
也該負起其所補助之人事費用的監督之責。曾經,代表共同勸募的某位大學教授來K基金
會進行實地訪查,對個別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受訪的員工如實說出他們被迫「領少簽多」
之情事,但在不久之後,K基金會還是接獲通知,順利獲得共同勸募補助的下半年度人事
經費。「事實上,共同勸募早知道很多機構都在幹同樣的事,所以他們才要鄭重其事地找
學者教授們來進行訪查,但是結果還是一樣。」巡力說。
在巡力的實務經驗中,我們看見,在每一層被社會賦予資源重新分配之把關位置上的人,
都有監守自盜或相互掩護的可能。他們多數在社會上已經是有頭有臉的既得利益者,甚至
有人明明支薪,還能大言不慚地自稱「不支薪」。董事長、學者教授、主任、政府官員等
等,這群具有共同利益的社會人,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社會網絡,在彼此力量的串連運
轉中累積起可觀的「社會資本」,伴隨著公認正當之身份地位與高學歷的名聲信譽,讓他
們擁有取信於社會大眾的「象徵資本」與「文化資本」;這三種資本形式都可能轉換成「
經濟資本」,而不同形式的資本之間又有相互兌換的可能性。[3]我們在巡力的經驗中看
到,有一群在社福領域中利益共生的行事者,有人正以不同形式的資本鞏固自身生存甚至
牟利,有人則在把關不嚴、縱容舞弊、甚至有相互掛勾之嫌的情況下,使他們這些形式的
資本成為種種弊端的護身符,任由那些應該往下流的資源,被每層位置上衣冠楚楚的監守
者截流自肥。
「這幾年,我常在想,到底是我過去的老師教錯了,還是我自己走偏了。遇到這些事情,
都不斷衝擊著我對於社工的承諾和專業認知。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有看到有哪一個社工
系的老師,站出來面對實務界的這些基本問題。」巡力說。
巡力已在社會工作的基層實踐中奮鬥近二十年,這幾年轉換機構的頻率愈來愈高,常常斷
斷續續處於一種待業狀態。就算待業期間他也沒閒著,常常半義務擔任某些小本經營機構
的外聘督導。巡力不是找不到工作,他是那種可以與人共患難、與志同道合者開疆闢土、
有理想的老社工,但是當組織逐漸步上軌道,當發現組織的決策者多以案主之名行壯大機
構之實的時候,他選擇離開。這幾年,他到處漂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親眼目睹許許多多
社福團體的主事者,以及在發展日漸畸形的社福生態中隨波逐流的社工人,背離了社會工
作的使命與理想:機構的生存與擴張比服務對象的利益重要;「促進社會正義」、「案主
利益優先」的社會工作核心價值,幾乎淪為口號,有人乾脆遺忘。就像有學者憂心英國社
會工作之發展現狀而提出的看法:「如果主流的社會工作只是失去方向,那也還好,最糟
糕的是,它已經連靈魂都不要了。」[4]
但我們要問的是:社會工作的靈魂,究竟是被建制在怎樣的社會結構當中?如果沒有靈魂
的肉體是行屍走肉,那麼沒有肉體的靈魂,也不過只是遊魂。社會工作者是人,需要吃飯
、生存,在這個需要以賺取貨幣維持生計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社工員也需要基本的收入維
生。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社工員的工作處境,而空談社會工作的專業精神、專業價值。還記
得前述F主任所謂的「跟隨潮流」嗎?這個「潮流」在社福界確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而
社工員在這風氣中首當其衝。巡力提醒我一個在台灣社福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許多社工員
必須靠寫方案賺取自己的薪水。一開始,這些社工員就被機構告知,他們的薪水來自方案
,要透過灌水的預算編列以及經費的技術核銷,才能讓他們在機構的工作獲得較為長久的
保障。
「正常情況下,一個方案一年需要多少錢,有經驗的社工員大概都能約略掌握。但是你老
實編列預算,方案計畫書送到主管那裡,預算還是會被大量灌水。從資助單位那裡拿到錢
之後,一定花不完,不想把錢還回去,勢必得進行技術核銷,錢進機構。這幾年,我看到
很多新的社工員進入職場後,都被迫在搞這些東西,被綁在瘋狂申請方案與技術核銷的惡
性循環中,但是社工員的本業、專業技能,卻都被忽略。」巡力相當沈痛地指出,在社會
工作的實務現場,社工員實踐社會工作專業的時間與空間被壓縮、甚至被剝奪,以致於許
多社工員都很會寫方案、申請方案、技術核銷,好像社工專業內容就只是這些生財攢錢的
行政工作。那些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出賣靈魂的社會工作員,則和社會工作所稱之案
主一樣,承擔著沈重的生存壓力與被剝削的風險。
也許有人會認為,K基金會極端失控的問題主要與管理主義有關。有學者指出,在新自由
主義的豢養下,只為財團、資本家服務的管理者,其明確職責就是為企業主管理工作人員
與資源,至於那些在新自由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極端化中的窮人,只配分得一碗清湯,
[5]連杯羹都沒有。這樣的管理主義,是否正在蠶食鯨吞社會福利體制中原本約定好該給
窮人的份,只是吃相更加難看?如果沒有巡力等人的不合作運動,我們甚至連耳聞這些難
看吃相的機會都沒有。其實,我們對類似情事早有耳聞,不是嗎?我們只是視而不見、習
以為常,久而久之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不是嗎?就像那位F主任說的「只是跟隨潮流」,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不是嗎?是的,管理主義有問題,但是,巡力的堅持不也讓我們看見
抵抗失控狂奔之管理主義的可能性嗎?但是,當基層社工員為著捍衛社會工作的靈魂而付
出失業代價的時候,擁有更多資源、影響力,對現有的專業體制與實務生態理當負起更大
責任的社會工作教育界、專業協會又做了什麼?
有學者指出,台灣社工正面對諸多結構性挑戰,前述「社工專業在管理主義凌駕之下被工
具化」只是其一,其他挑戰與問題還包括:國家體制的吸納、國家對人民的責信度消失在
民營化的體制中、社工人集體團結的可能性被消融在階層化的分工體制中[6]。此外,如
果我們再看得切近些,還會發現,撐起社工專業的「社工—案主」基本雙元關係,不就擺
明了這個專業是建立在兩個社會階層的區隔張力中,並且將此二階層現實的利益衝突,試
圖化解於「社會正義」等人道主義口號之下,並將促進社會正義的特殊代理人位置,保留
給受過高等教育、有資格的專業人員、專業社群、專業學系、專業體制,而多數案主只是
沒名沒份沒頭沒臉的「案主」,不是嗎?多數可見的案主,不就是我們在諸多公益廣告中
看見的,那些被安排在「據說公益形象佳」的明星、政要的牽手擁抱中,說出像「我需要
、我感謝」之類話語等,沒脾氣、懂事、規矩、聽話、順服的樣版良民,不是嗎?
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有可能超越這種雙元關係而真正「出社會」[7]嗎?有能力面對、
提指種種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諸如土地浮濫徵收、環評爭議、勞資爭議、糧食危機、能
源危機、食品安全、核廢料、土石流、各種污染等,在政府未能嚴格把關、有圖利財團之
嫌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嗎?有能力與具有批判意識、願意團結起來、走上街頭,去
總統府、去立法院、去政府相關部門抗議的社會大眾一起工作嗎?對於這些社會工作所宣
稱之「社會正義」息息相關的根本「社會問題」,有多少能被認真地納入我們大學「社會
工作」教育課程的規劃中,乃至於進到課堂的討論中呢?台灣的社會工作,真有分析社會
問題、促進社會正義、拉近貧富差距、轉變社會不平等的意願與能力嗎?
巡力的經驗,常常讓我想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曾經聽一個物質條件充裕、希望有機會
考社工師執照的國中老師[8]說過,「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帶給這個世界希望。我聽了
非常不爽,反問他一連串問題:我們憑什麼要一個正在受苦的小女孩為飽暖無虞的人們製
造希望?這是何等殘酷的想法與說法?我們難道忘了,是誰遺棄了那個小女孩,讓她在冰
天雪地中孤伶伶地死去?正是需要希望的我們,遺棄了她,還要她用她死前飢寒交迫中的
幻見,為遺棄她的我們帶來希望。然而,她與這世界唯一剩下的關係,就只有那一支支能
為她點亮彼岸盼望的火柴,這不是更對照出此岸世界的冷酷嗎?我們為什麼會將一個被此
岸冷酷對待的小女孩(或窮人)臨死前的苦難看成是我們的希望?
「賣~火~柴,誰~來~買~火~柴~」
女孩已死,是誰還在叫賣火柴?
什麼?他們胸前都別了張「苦難經理人」名牌?
讓我們一起問他們:
憑什麼?
--------
[1] 聯想自「循吏」一詞之同音異字。漢代循吏是原始儒教思想與文化的主要傳播者,身
兼「吏」、「師」雙重身份的循吏,多數的身份認同在於後者而非前者。他們不僅徹底落
實孔子所重視的「富之」、「教之」、「無訟」等民本德治理想,甚至有人不惜在法令與
人民利益相衝突時違抗法令,因而喪命。儒家思想於漢初之後的社會普及化,多出於個別
循吏以「師儒」教化的文化使命感,而「非上承朝廷的旨意」。這種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
儒教大傳統,在漢初對於皇權曾經造成相當壓力。(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17-189。)我在「巡力」的經驗敘事中
撞見「循吏」精神。只是眼前的巡力既非官、亦非師,志不在公務員,更不在社工師。
[2] 看完本文,你若贊成我用「江湖」來看待社福界,也許是對「江湖多風險」有所體認
;不贊成,我想你是知道「江湖有道」,稱如此無道的社福界為江湖,實令江湖蒙羞!
[3] Bourdieu, Pierre(布爾迪厄),《國家菁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楊亞平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Butler and Drakeford, 2001. 引自Stepney, Paul, & Popple, Keith, 《社會工作
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漪、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頁225。
[5] Stepney, Paul, & Popple, Keith, 《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
漪、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頁183。
[6] 王增勇,〈王序:為社會工作重新掌握基進的「培力」論述〉,《培力、參與、社會
工作》(Robert Adams著,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7] 「出社會」是借用宋文里的說法。他使用這個說漢語的人都非常熟悉的詞,來詮釋美
國1990年代強調置身在地之實踐知識的「文化心理學」之出現,意味著長久以來心理學中
的個體主義的社會化與社會學化的過程。(宋文里,〈譯者導言〉,《教育的文化:文化
心理學的觀點》(Jerome Bruner著,宋文里譯),台北、香港:遠流,2001,頁6。)有
沒有「出社會」,在人間,代表一個人有沒有歷經社會的歷練而長大成人;在學術,則可
針對特定學科、學問之理論與實踐,檢視其能否「通古今、辨然否」,從而貼切地回應當
時代的人間疾苦。
[8] 這位國中老師不只想考社工師,各種關於助人的相關執照他都想考,原因之一是,國
中老師的工作因為少子化愈來愈沒有保障,他盤算著,多些證照,多些謀生優勢。
--
各位伙伴是否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5&JC_ID=558
誰在賣火柴?
陳秋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不久前,我和一位久未謀面的友人碰面,他是一位非常資深的老社工,以下將他稱為巡力
[1]。一直以來,在我認識的社福界中,知道巡力的人,對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
這回見面,我卻聽巡力自己說:「我這次是被fire掉的。」其實,他是被迫「主動」離職
的。
在更早之前我和巡力聯絡,已經休息好一陣子的他,才又因G先生的力邀而重出「江湖」
[2]。巡力與G先生過去曾在某協會共事,當時G先生是該協會的理事長,巡力是社工督導
。這回G先生找上巡力,告訴他,像他這樣的「人才」閒置在家太可惜。G先生想要借重巡
力在社會工作不同領域多年的豐富的實務經驗,為G先生目前擔任董事長的K基金會重振士
氣。在電話中,當時的我彷彿聽見巡力一身久未施展的功夫,正蓄勢待發。
巡力受聘擔任的職位是K基金會中部辦公室的社工督導,他上面還有一名主任F女士,是董
事長G先生的太太。巡力告訴我,這是不合法的人事安排,但是F主任對外宣稱「我是不支
薪的」。大家信以為真,幾個年頭也就這麼順順當當地過去。巡力到職不久,即被賦予「
為基金會補足資金缺口」的重責大任,在仔細檢視該基金會過去幾年財務報表的過程中,
他才陸續發現,這位自稱不支薪的F主任其實月領四萬元,在F主任管理下的K基金會,還
有濫用員工、作假帳、工作人員薪水「領少簽多」、勞保投保薪資等級過低等問題。濫用
員工的狀況,還包括將多元就業方案的人力,充當接送董事長與主任之私人司機。巡力在
其權責範圍內表明不同流合污、不作假帳、員工該領的就該給、案主該得的一毛都不能少
,這種有尊嚴的堅持態度,逐漸對其他工作人員起了示範作用。眼見其他工作人員也愈來
愈不聽話,G董事長和F主任這對夫妻不僅設法逼退巡力,在巡力離職後,還對其他工作人
員施以更加嚴厲且不合理的管制手段(例如另簽工作合同,讓基金會任意調派職務與工作
地點),導致員工陸續離職,有人甚至寄存證信函,要逼使董事長開出非自願離職證明。
關於巡力口中的「作假帳」,有一個比較好聽的說法是「技術核銷」。為什麼機構需要進
行技術核銷?真有此必要嗎?若有,又是基於誰的需要?根據巡力的社工實務經驗,無論
是在不久前的K基金會,還是在更早以前與G董事長共事過的協會,一年幾百萬的總預算,
80%來自政府,20%是自籌款,自籌款主要來自各種可能的民間募款管道。機構能夠透過技
術核銷「想辦法」把錢存下來,就表示機構沒有將年度預算100%用在服務對象上。那麼,
機構存錢做什麼?
「一堆非營利組織買地、買房子,累積資產。為什麼以案主名義募得的錢,擁有者卻是
NGO、NPO?但是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好像不贊成、不配合這麼做的人反而變成了問題
份子。當我發現K基金會有嚴重的假帳問題時,F主任告訴我:『大家都這樣做,我們只是
跟隨潮流。』我心裡想,妳沒有自省能力嗎?A錢是可以跟隨潮流的嗎?」F主任還告訴巡
力:「我們以前的執行長也是社工背景,還唸到博士,現在在某大學教書,也都沒有說我
們這樣做不對啊!」言外之意,巡力只不過是個三專畢業的社工,沒見識、沒學識。「我
只要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就夠了,不用唸到博士。」好一個不卑不亢的巡力。
當然,巡力不只是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他有將近二十年的社工實務經驗,這也是當初G
董事長看上他、想「重用」他的原因之一。但是,當他每次和F主任討論到工作方法的調
整與改善時,F主任都將焦點轉移到金錢的運用上。「我並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應該取
之有道。很明顯的,社工的專業在這裡並不受到重視,社工員並沒有被放在對的位置,像
F主任這樣的機構主管,只是要求社工按照他們要的方式去工作。」巡力說。
我問巡力,為什麼這對「有頭有臉」的賢伉儷可以胡作非為到這種程度?照理說,基金會
是一個財團法人、是公有財,他們夫妻兩也不過是基金會的代理人,如果他們能如此為所
欲為,不就表示基金會的董事會監督功能不彰,也表示基金會的政府主管單位督導不週?
「就是有一個共犯結構,允許他們有這樣可以為所欲為的空間,不是嗎?應該監督他們的
這些人是在幹什麼吃的呢?」我愈說、愈想,就愈生氣。
巡力說,K基金會當初設立的登記縣市,是在東北部的某縣,其主管單位是該縣的教育處
。該基金會到中部設立辦公室,承接社會局的通報中心業務。在巡力到職時,K基金會已
承接前述相關業務六年。「這六年來,K基金會每年都要向主管單位核銷經費。我才到職
一、兩個月,就發現他們經費核銷明顯有問題,為什麼主管機關都沒有發現?主管單位真
的不知情嗎?」巡力說。「我想,主管單位不是包庇、私相授受,就是太無能了。」我說
。
在這個可能的共犯結構當中,除了政府主管單位曖昧的態度之外,K基金會的部分人事經
費,還來自台灣知名的「共同勸募協會」(化名)補助。照理說,共同勸募對於K基金會
也該負起其所補助之人事費用的監督之責。曾經,代表共同勸募的某位大學教授來K基金
會進行實地訪查,對個別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受訪的員工如實說出他們被迫「領少簽多」
之情事,但在不久之後,K基金會還是接獲通知,順利獲得共同勸募補助的下半年度人事
經費。「事實上,共同勸募早知道很多機構都在幹同樣的事,所以他們才要鄭重其事地找
學者教授們來進行訪查,但是結果還是一樣。」巡力說。
在巡力的實務經驗中,我們看見,在每一層被社會賦予資源重新分配之把關位置上的人,
都有監守自盜或相互掩護的可能。他們多數在社會上已經是有頭有臉的既得利益者,甚至
有人明明支薪,還能大言不慚地自稱「不支薪」。董事長、學者教授、主任、政府官員等
等,這群具有共同利益的社會人,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社會網絡,在彼此力量的串連運
轉中累積起可觀的「社會資本」,伴隨著公認正當之身份地位與高學歷的名聲信譽,讓他
們擁有取信於社會大眾的「象徵資本」與「文化資本」;這三種資本形式都可能轉換成「
經濟資本」,而不同形式的資本之間又有相互兌換的可能性。[3]我們在巡力的經驗中看
到,有一群在社福領域中利益共生的行事者,有人正以不同形式的資本鞏固自身生存甚至
牟利,有人則在把關不嚴、縱容舞弊、甚至有相互掛勾之嫌的情況下,使他們這些形式的
資本成為種種弊端的護身符,任由那些應該往下流的資源,被每層位置上衣冠楚楚的監守
者截流自肥。
「這幾年,我常在想,到底是我過去的老師教錯了,還是我自己走偏了。遇到這些事情,
都不斷衝擊著我對於社工的承諾和專業認知。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有看到有哪一個社工
系的老師,站出來面對實務界的這些基本問題。」巡力說。
巡力已在社會工作的基層實踐中奮鬥近二十年,這幾年轉換機構的頻率愈來愈高,常常斷
斷續續處於一種待業狀態。就算待業期間他也沒閒著,常常半義務擔任某些小本經營機構
的外聘督導。巡力不是找不到工作,他是那種可以與人共患難、與志同道合者開疆闢土、
有理想的老社工,但是當組織逐漸步上軌道,當發現組織的決策者多以案主之名行壯大機
構之實的時候,他選擇離開。這幾年,他到處漂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親眼目睹許許多多
社福團體的主事者,以及在發展日漸畸形的社福生態中隨波逐流的社工人,背離了社會工
作的使命與理想:機構的生存與擴張比服務對象的利益重要;「促進社會正義」、「案主
利益優先」的社會工作核心價值,幾乎淪為口號,有人乾脆遺忘。就像有學者憂心英國社
會工作之發展現狀而提出的看法:「如果主流的社會工作只是失去方向,那也還好,最糟
糕的是,它已經連靈魂都不要了。」[4]
但我們要問的是:社會工作的靈魂,究竟是被建制在怎樣的社會結構當中?如果沒有靈魂
的肉體是行屍走肉,那麼沒有肉體的靈魂,也不過只是遊魂。社會工作者是人,需要吃飯
、生存,在這個需要以賺取貨幣維持生計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社工員也需要基本的收入維
生。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社工員的工作處境,而空談社會工作的專業精神、專業價值。還記
得前述F主任所謂的「跟隨潮流」嗎?這個「潮流」在社福界確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而
社工員在這風氣中首當其衝。巡力提醒我一個在台灣社福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許多社工員
必須靠寫方案賺取自己的薪水。一開始,這些社工員就被機構告知,他們的薪水來自方案
,要透過灌水的預算編列以及經費的技術核銷,才能讓他們在機構的工作獲得較為長久的
保障。
「正常情況下,一個方案一年需要多少錢,有經驗的社工員大概都能約略掌握。但是你老
實編列預算,方案計畫書送到主管那裡,預算還是會被大量灌水。從資助單位那裡拿到錢
之後,一定花不完,不想把錢還回去,勢必得進行技術核銷,錢進機構。這幾年,我看到
很多新的社工員進入職場後,都被迫在搞這些東西,被綁在瘋狂申請方案與技術核銷的惡
性循環中,但是社工員的本業、專業技能,卻都被忽略。」巡力相當沈痛地指出,在社會
工作的實務現場,社工員實踐社會工作專業的時間與空間被壓縮、甚至被剝奪,以致於許
多社工員都很會寫方案、申請方案、技術核銷,好像社工專業內容就只是這些生財攢錢的
行政工作。那些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出賣靈魂的社會工作員,則和社會工作所稱之案
主一樣,承擔著沈重的生存壓力與被剝削的風險。
也許有人會認為,K基金會極端失控的問題主要與管理主義有關。有學者指出,在新自由
主義的豢養下,只為財團、資本家服務的管理者,其明確職責就是為企業主管理工作人員
與資源,至於那些在新自由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極端化中的窮人,只配分得一碗清湯,
[5]連杯羹都沒有。這樣的管理主義,是否正在蠶食鯨吞社會福利體制中原本約定好該給
窮人的份,只是吃相更加難看?如果沒有巡力等人的不合作運動,我們甚至連耳聞這些難
看吃相的機會都沒有。其實,我們對類似情事早有耳聞,不是嗎?我們只是視而不見、習
以為常,久而久之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不是嗎?就像那位F主任說的「只是跟隨潮流」,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不是嗎?是的,管理主義有問題,但是,巡力的堅持不也讓我們看見
抵抗失控狂奔之管理主義的可能性嗎?但是,當基層社工員為著捍衛社會工作的靈魂而付
出失業代價的時候,擁有更多資源、影響力,對現有的專業體制與實務生態理當負起更大
責任的社會工作教育界、專業協會又做了什麼?
有學者指出,台灣社工正面對諸多結構性挑戰,前述「社工專業在管理主義凌駕之下被工
具化」只是其一,其他挑戰與問題還包括:國家體制的吸納、國家對人民的責信度消失在
民營化的體制中、社工人集體團結的可能性被消融在階層化的分工體制中[6]。此外,如
果我們再看得切近些,還會發現,撐起社工專業的「社工—案主」基本雙元關係,不就擺
明了這個專業是建立在兩個社會階層的區隔張力中,並且將此二階層現實的利益衝突,試
圖化解於「社會正義」等人道主義口號之下,並將促進社會正義的特殊代理人位置,保留
給受過高等教育、有資格的專業人員、專業社群、專業學系、專業體制,而多數案主只是
沒名沒份沒頭沒臉的「案主」,不是嗎?多數可見的案主,不就是我們在諸多公益廣告中
看見的,那些被安排在「據說公益形象佳」的明星、政要的牽手擁抱中,說出像「我需要
、我感謝」之類話語等,沒脾氣、懂事、規矩、聽話、順服的樣版良民,不是嗎?
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有可能超越這種雙元關係而真正「出社會」[7]嗎?有能力面對、
提指種種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諸如土地浮濫徵收、環評爭議、勞資爭議、糧食危機、能
源危機、食品安全、核廢料、土石流、各種污染等,在政府未能嚴格把關、有圖利財團之
嫌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嗎?有能力與具有批判意識、願意團結起來、走上街頭,去
總統府、去立法院、去政府相關部門抗議的社會大眾一起工作嗎?對於這些社會工作所宣
稱之「社會正義」息息相關的根本「社會問題」,有多少能被認真地納入我們大學「社會
工作」教育課程的規劃中,乃至於進到課堂的討論中呢?台灣的社會工作,真有分析社會
問題、促進社會正義、拉近貧富差距、轉變社會不平等的意願與能力嗎?
巡力的經驗,常常讓我想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曾經聽一個物質條件充裕、希望有機會
考社工師執照的國中老師[8]說過,「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帶給這個世界希望。我聽了
非常不爽,反問他一連串問題:我們憑什麼要一個正在受苦的小女孩為飽暖無虞的人們製
造希望?這是何等殘酷的想法與說法?我們難道忘了,是誰遺棄了那個小女孩,讓她在冰
天雪地中孤伶伶地死去?正是需要希望的我們,遺棄了她,還要她用她死前飢寒交迫中的
幻見,為遺棄她的我們帶來希望。然而,她與這世界唯一剩下的關係,就只有那一支支能
為她點亮彼岸盼望的火柴,這不是更對照出此岸世界的冷酷嗎?我們為什麼會將一個被此
岸冷酷對待的小女孩(或窮人)臨死前的苦難看成是我們的希望?
「賣~火~柴,誰~來~買~火~柴~」
女孩已死,是誰還在叫賣火柴?
什麼?他們胸前都別了張「苦難經理人」名牌?
讓我們一起問他們:
憑什麼?
--------
[1] 聯想自「循吏」一詞之同音異字。漢代循吏是原始儒教思想與文化的主要傳播者,身
兼「吏」、「師」雙重身份的循吏,多數的身份認同在於後者而非前者。他們不僅徹底落
實孔子所重視的「富之」、「教之」、「無訟」等民本德治理想,甚至有人不惜在法令與
人民利益相衝突時違抗法令,因而喪命。儒家思想於漢初之後的社會普及化,多出於個別
循吏以「師儒」教化的文化使命感,而「非上承朝廷的旨意」。這種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
儒教大傳統,在漢初對於皇權曾經造成相當壓力。(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17-189。)我在「巡力」的經驗敘事中
撞見「循吏」精神。只是眼前的巡力既非官、亦非師,志不在公務員,更不在社工師。
[2] 看完本文,你若贊成我用「江湖」來看待社福界,也許是對「江湖多風險」有所體認
;不贊成,我想你是知道「江湖有道」,稱如此無道的社福界為江湖,實令江湖蒙羞!
[3] Bourdieu, Pierre(布爾迪厄),《國家菁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楊亞平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Butler and Drakeford, 2001. 引自Stepney, Paul, & Popple, Keith, 《社會工作
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漪、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頁225。
[5] Stepney, Paul, & Popple, Keith, 《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
漪、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頁183。
[6] 王增勇,〈王序:為社會工作重新掌握基進的「培力」論述〉,《培力、參與、社會
工作》(Robert Adams著,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7] 「出社會」是借用宋文里的說法。他使用這個說漢語的人都非常熟悉的詞,來詮釋美
國1990年代強調置身在地之實踐知識的「文化心理學」之出現,意味著長久以來心理學中
的個體主義的社會化與社會學化的過程。(宋文里,〈譯者導言〉,《教育的文化:文化
心理學的觀點》(Jerome Bruner著,宋文里譯),台北、香港:遠流,2001,頁6。)有
沒有「出社會」,在人間,代表一個人有沒有歷經社會的歷練而長大成人;在學術,則可
針對特定學科、學問之理論與實踐,檢視其能否「通古今、辨然否」,從而貼切地回應當
時代的人間疾苦。
[8] 這位國中老師不只想考社工師,各種關於助人的相關執照他都想考,原因之一是,國
中老師的工作因為少子化愈來愈沒有保障,他盤算著,多些證照,多些謀生優勢。
--
All Comments
By Rosalind
at 2012-03-06T02:57
at 2012-03-06T02:57
By Michael
at 2012-03-09T03:02
at 2012-03-09T03:02
By Zanna
at 2012-03-13T12:08
at 2012-03-13T12:08
By Cara
at 2012-03-14T16:26
at 2012-03-14T16:26
By Anonymous
at 2012-03-17T02:15
at 2012-03-17T02:15
By Madame
at 2012-03-17T06:05
at 2012-03-17T06:05
By Zanna
at 2012-03-22T01:32
at 2012-03-22T01:32
By Donna
at 2012-03-23T14:30
at 2012-03-23T14:30
By Catherine
at 2012-03-28T07:05
at 2012-03-28T07:05
By Regina
at 2012-03-30T22:17
at 2012-03-30T22:17
By Ula
at 2012-04-03T05:41
at 2012-04-03T05:41
By Annie
at 2012-04-07T15:13
at 2012-04-07T15:13
Related Posts
3/1換工作~
By Elma
at 2012-03-03T13:03
at 2012-03-03T13:03
台美檢驗 醫檢師
By George
at 2012-03-03T01:12
at 2012-03-03T01:12
日本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大概是多少?
By Annie
at 2012-03-03T00:50
at 2012-03-03T00:50
亞諾法生技公司-採購
By Ula
at 2012-03-02T22:47
at 2012-03-02T22:47
。請問有人聽過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嗎?
By Blanche
at 2012-03-02T15:56
at 2012-03-02T15:56